
2011年毕华威在八里湾泵站施工中
本站7月11日讯 “向左再挪3米半,对,就在那里打桩,好了。”一个皮肤黝黑,头戴安全帽,手里拿着一卷图纸的小伙子,嘶哑的嗓音魔力般穿透机器的轰鸣声,飘荡在施工工地上空,这位就是有“拼命三郎”之称的年轻技师毕华威。
毕华威,1995年在东平管理局韩村管理段参加工作。上班伊始,他了解到防汛抢险是工作中的重心,于是下决心苦练抢险基本功。为熟练掌握编铅丝笼的技巧,他虚心拜老同志为师,每天进行刻苦训练,虽然多次被铅丝划伤胳膊,但仍不服输。就是凭着这种苦心钻研的毅力,他很快便熟练地掌握了编铅丝笼的每一个步骤。同事们看到他这股拼命劲头,都点头夸奖:“这小伙子不错,有前途。”
一次防汛演习,他被分配到栓打家伙桩小组,打桩过程中不小心把手卡到桩尖上,顿时鲜血直流,而他却若无其事的继续工作,直到被同事拉去包扎。休息时,同事不解的问他:“防汛演习又不是真的,至于这么拼命吗?”而他却认真地回答道:“演习就要像真的一样来做,不然真来了大水,那不拖集体的后腿了吗。”
2004年夏天,山东黄河河务局举办防汛抢险技能竞赛,扎实肯干的毕华威被举荐参加比赛。接到通知后,虽然第一次参加比赛的他内心有些忐忑,但同时却又激发起内心的那股拼命劲来。他不畏酷暑,头顶烈日,精心准备,刻苦训练,终于在高手如云的比赛中脱颖而出,先后获得东平湖管理局第三名和山东黄河第八名的优异成绩,被评为“山东黄河技术能手”。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2005年职大毕业回来后,毕华威便全心投入了亚行一期贷款项目东平湖围坝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施工中,他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扎实顽强的作风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得到了领导和同志的赞誉。后期工程资料整理,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他每天连续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成为常态。
那之后,他开始转战多个工地,梁山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工程、南水北调出湖闸闸前渠道开挖工程、南水北调八里湾泵站建设工程、王台闸改建工程等大小十几个工程,处处留下了他的身影,洒下了他的汗水。
让他记忆犹深的是在标准化堤防建设工地上,一个紧急任务要求在18天内完成24万方土方填筑。他临危受命,没有丝毫怨言,立即带人开始了没日没夜的测量地形、考察土场、监督施工等工作中,天天泡在工地上,像个泥人一般。经过连续多日的昼夜施工,终于按时完成了任务,而后他一头扎进40多度高温的工地帐篷里睡着了。铁打的身子也经不住这样的煎熬,毕华威病倒了,一段时间下来整整瘦了二十多斤。在作短暂休养后,身体稍有恢复的他,再次回到施工现场忙碌起来。
南水北调八里湾泵站建设工程是锻炼他成熟的地方,让他受益多多。他负责泵站建设项目部质检科工作,刚开始情况不熟,只有边干边学,在干中学。他白天奔波在工地上,爬上爬下,检测质量;晚上带领年轻同志整理当天的内业资料,常常熬到深夜。作为国家重点工程,国调办时常“飞检”,要求格外严格,稍有偏差就得返工。为了加强工程质量,避免返工损失,他对工程质量要求往往比国调办还要严格。曾经一次迎接国调办检查,他白天陪同检查,晚上和质检科的同志们加班整理资料,连续工作38个小时才休息。
“在周围人的激励、影响下,使我前进的路上有了榜样,工作起来有了力量。工地虽然艰苦,但我学到了书本上和办公室里学不到的东西,我收获的不只是技术,更重要的收获到了不怕苦、不怕累的黄河精神。”对于在八里湾泵站建设工程中的收获,他这样总结道。
“攀得半山休道远,还需健履上高峰”。这是毕华威最喜欢的一句诗,因为他深信,成绩是干出来的,实力是拼出来的,荣誉是苦出来的。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每一个工作过的岗位上,都留下了闪光的足迹。(李文聪 邹旭 刘性泉) 责任编辑:田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