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八女子船”的故事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4-6-4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6月4日讯   近期,以鄄城黄河河务局“三八女子船”的真实故事为创作背景的舞台剧《向阳花开》已完成剧本创作,进入编排和角色选拔阶段。为确保该剧的艺术水准和真实性,创作团队邀请了主角原型王素娟阿姨亲临现场进行指导,并带领大家一起回顾了那段充满艰辛与辉煌的历史。

《向阳花开》舞台剧海选角色

“三八女子船”的成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黄河下游堤防经多次加固,防洪标准仍不达标,存在堤身残缺、内部隐患等问题。1958年至1975年,黄河复堤工程动员大量民工,但工程量大、生产力低下,防洪任务依旧艰巨,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经济建设。人工复堤常临河取土,减少耕地,增加行洪危害。沿堤背河地面低洼,汛期易渗水、滑坡。按数据需修筑宽50米、高与保证水位等同的堤戗,在当时来说难度颇高。

黄河人凭借务实、探索精神,巧妙利用黄河水沙资源。在汛期水位高、含沙量大时,通过涵闸虹吸引黄淤背,逐块逐段淤积背河堤根处,既抬高背河地面,缩小临背落差,又改良农田。此外,他们还引进大型机泵安装在船上,利用动力将河道内泥沙输送到堤段背坡,加固堤防,这被称为“机淤固堤”。

1974年,鄄城黄河河务局引进吸泥船,在苏泗庄河段试验机淤固堤。实践证明,机淤固堤造价低、效率高、效果好,解决了土源问题,减轻了群众负担,有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鄄城局开始制造多种船只,开启了黄河机械化施工。1976年春,为加快机淤固堤,鄄城局招收女工,成立了黄河下游首支“三八女子船”。

“三八女子船”的成长

当年,首批招工的14名被分配到同一只船上,姑娘们面对波涛汹涌的黄河、轰鸣的机器噪音和刺鼻的柴油气味等恶劣环境,不由感到惊讶和畏惧。同时,她们也担心自己能否适应这份颇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产生了畏难情绪。在领导、老职工的鼓励和支持下,她们开始熟悉工作环境,学习工作流程和操作机械。通过不断地练习和指导,逐渐掌握了技能和平衡,了解了采砂、管道和笼头的位置和作用,以及手摇绞车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最终开始了跟班作业。

“三八女子船”工作照

随着时间的推移,姑娘们逐渐适应了环境,通过实践学习,掌握了机械零配件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了机淤固堤的工作环节,沙场挪船、拆除、架设管道、含沙量掌控等。大家团结互助,工作积极性高涨,第一年即完成8万多立方米的机淤任务。

“三八女子船”是一个团结、实干的集体,但距离完全独立生产仍有差距,重体力工作仍需男性帮助,重大机械维修无法独立完成。为成为真正的“三八女子船”,姑娘们需掌握机械维修和保养技能、提高体质。技术学习方面,她们积极参加培训,用心积累经验,不甘落后;提高体质方面,经过一年磨炼,她们变得吃苦耐劳、不惧风霜。年底时,除个别特殊工作外,她们已无需男工帮助。此时,一个真正的女子船已经形成。

“三八女子船”的发展

经过一年的学习实践,“三八女子船”在1977年全国抓经济促生产的形势下开启了新征程。这一年,机淤固堤工作掀起高潮,“三八女子船”也展现出色表现。全体船员在船长带领下,决心大干一场,争取高产量。通过制定严格规程、调整作业人员等措施,“三八女子船”独立生产能力得到提高。领导给予优越条件,兄弟船只也提供协助。最终,“三八女子船”完成30万立方米机淤固堤土方,取得首战胜利,年产量高于其他船。在黄河系统双学交流表彰会议上,“三八女子船”受到表彰,随后各地也陆续组建女子船加入会战。

“三八女子船”在1977年崭露头角,但挑战接踵而至。1978年,上级提高了机淤任务,要求完成40万立方米,同时其他单位女子船发起挑战。全船人员统一思想,决心化压力为动力。春节后,河边仍冰封,姑娘们破冰开船,争取生产时间。两班作业时间从8小时增至12小时,机械故障连夜抢修。领导盯班,将生产任务分为“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两个阶段。面对挑战和冲刺目标,“三八女子船”只能苦干拼命干。大家日夜劳作,轻伤坚持,身体不适也忍着干,没有节假日和其他活动。最终,姑娘们激发潜能,年终超额完成42万立方米的机淤任务。

王素娟同大家分享《人民日报》专题报道

有付出即有收获,当年“三八女子船”荣获山东局先进集体称号。同年,《人民日报》亦报道了其事迹,吸引众多单位前来参观学习交流。

在随后的机淤固堤工作中,“三八女子船”在多处险工施工,无论条件多艰苦,姑娘们始终保持初心,服从领导、完成任务。期间,多名成员被评为生产能手、先进工作者、轮机手。1979年,鄄城县妇联、县团委大力宣传,同年11月,“三八女子船”被评为山东省“三八红旗集体”,我个人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并代表全船参加全国和山东省的表彰大会。

“三八女子船”已成历史,其历程与亮点亦成过往。但在当时,吸泥船实施的机淤固提施工标志着黄河治理从人为施工向机械化施工的转变。此举更为今后长距离输沙、柴油机改电机动力转变积累了经验,为堤防淤背区全覆盖提供了可能与实践支撑。

时至今日,原来的吸泥船工现都已退休,进入了花甲之年,但黄河情结依然浓厚,仍心系看黄河的变化和发展。每当和家人驱车行驶在黄河大堤上,看到堤肩两侧风景树与平整路面,堤坡上平缓草皮,临河防浪林带延伸至远方,淤背区宽广厚实,如堤防卫士守护。涵闸、险工堤段,花园式景观令人流连。防洪安危无忧,治黄工程成钢铁长城,也是休闲好去处。黄河大堤如卧龙,淤背是盔甲,雄伟黄河工程展现新时代治黄人智慧与贡献,一代代黄河人便是这钢铁盔甲的制造者。相信,未来的黄河将呈现更加美丽、幸福的景象。(口述:王素娟  整理:王洁  李志生)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