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军人底色 彰显使命担当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4-8-2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8月2日讯   在黄河岸边有这样一群人:穿上军装,他们保家卫国;脱下军装,他们建设家园。虽然岗位不同,但他们扎根基层、不怕吃苦、雷厉风行的作风没有变;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没有变。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用热血谱写着一曲曲“退役不褪色、建功幸福河”的动人篇章。

退役不褪色 以担当践行初心

张静,共产党员、退伍军人,从部队转业后,他满腔热血扑在治黄事业上,始终高标准、严要求地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展现自我、超越自我,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曾获得“黄委优秀班组长”“山东最美黄河人”“聊城黄河河务局先进个人”“党员示范岗”“科技带头人”等多项荣誉。

“面对困难,我们要像小草一样,严寒过后从沉睡中苏醒,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是张静口中常说的一句话。在收回淤背区土地中,面对个别农户对补偿款尚存不满,他携手同事不舍昼夜走村入户,三番五次宣传动员,不厌其烦耐心解释,直至做通工作为止,最终成功收回淤背区土地300余亩。在基层“两化建设”期间,他顶住压力,创新提出了“四统一,五节点”准军事化管理模式和班长负责制,打造了“淬火炼精兵,奋蹄犇和谐”的幸福单位品牌,在张静的带领下,牛店管理段“两化”建设如火如荼,取得了“民主管理先进集体”“聊城黄河秋汛防御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有困难找静哥,找到静哥不作难。”同事们都说,只要有他在,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2021年秋汛期间,防汛工作异常紧迫,短臂挖掘机难以达到抛石预加固的最佳效果,熟悉工程的张静多加琢磨,积极向上级申请长臂挖掘机和装载机械车,以求提高最高效率,实践证明,每日可抛石1700多方,守护了黄河安澜。

退伍不褪色 以奉献续写初心

刘慧芬,共产党员、转业军人,部队转业后,坚持工作在科技一线,从事科技工作十余年。自参加工作以来,她每天早出晚归,常常加班加点,无论酷暑严寒,总是雨雪无阻,把单位当成了家。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她很少有时间为家人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和家人聚少离多。为了她的初心,为了使命担当,她三十五年如一日,任劳任怨,忘我工作,勤奋敬业,默默无闻奉献在一线岗位。被同事们称为单位的“机器人”、被她的家人亲朋邻居称为“工作狂”。

刘慧芬常说:“科技的进步源于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创新的不断推动”,作为科技工作负责人,她不断加强政治理论与业务知识学习,改善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能力与水平。多年的岗位历练和不断学习也使她取得了丰厚的工作成果。在负责科技工作期间,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组建科技创新团队,增强职工自主创新能力。两支队伍代表东阿黄河河务局参加2023年山东黄河河务局与陕西黄河河务局联合举办的数字孪生技术应用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其开发的科技知识小程序,有力调动了全局干部职工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助力完成了多个科技项目研制。在各类科技成果奖项申报期间,刘慧芬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组织举办培训,为职工们详细讲解相关政策与申报条件及流程。在她的努力下,东阿黄河河务局“三新”成功率90%,火花成功率95%。

退伍不褪色 以奋斗描绘初心

1983年出生的井长虹,2002年自愿参军,在部队表现良好被评为优秀士兵,2015年退役后回到了东阿老家。他把部队中锤炼出的良好作风和优秀品质带到新的工作岗位和人生舞台,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努力当先锋、作表率,始终保持军人保家卫国、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书写了出彩和幸福的人生,兑现了“退伍不褪色、建功幸福河”的铮铮誓言。

井长虹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求知若渴的学习精神,在每天工作之余沉下心来钻研技术技能,最终成长为既懂防汛抢险又懂工程管理还懂维修养护的“多面手”。工作中的他也总有一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不满足于现有的工作模式和方法,主动探索创新,力争用更省时省力而且更精确精准的方式开展治黄工作。正是这种肯钻研的劲头,让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掌握了更加扎实的技能,使他在工作实践中有了更多的创新原动力,也有了更多新的方式方法,近年来,他作为技术骨干参与研发的《河道工程靠河(溜)情况上报统计系统》获得山东黄河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制作的《防汛应急帐篷配套设施》等两个项目获黄委三新成果认定,参与制作的《一种加厚型防汛沙袋》等六项成果获评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戎装虽脱,军魂不变。他们虽然离开了军队,但始终将敢打硬仗、勇挑重担的信念记在心间,保持着为党分忧、为国奉献、为民服务的军人本色,在各自工作岗位中继续发光发热。他们的美是担当之美、奋斗之美、奉献之美,更是时代之美。(王晓)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