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8月22日讯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新质生产力理念,山东黄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设计院)以数字孪生山东黄河建设为契机,大力投入新型勘测设计技术应用与研发,在项目设计与落地过程中积极“解锁”、大胆发力,为“幸福河”建设作出新的积极探索与实践。
找准发力点
《数字孪生黄河建设规划(2022-2025)》《数字孪生黄河建设规划实施方案》印发后,通过认真研究数字孪生建设需求和引黄涵闸特点,2023年,设计院把构建数字化场景,为实现物理流域与数字流域之间的动态实时信息交互和融合提供技术支持列为首要技术目标。
从山东黄河工程基础信息入手,该院充分利用GIS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将GIS与虚拟仿真技术进行集成,搭建了具备地理信息查询、统计与分析等功能的数据库平台。
如果说之前的工程数据是一座座“孤岛”,那么该平台的建立则意味着“孤岛”时代的终结。因为它不仅解决了图形与属性数据分离难题,实现了多源异构数据的融合共享,还通过河道工程数据与地理坐标的精准对接初步形成了集堤防、河道整治工程、水闸、涉河项目等一体的黄河山东段工程基础信息“一张图”,在工程信息完整性、数据标准规范性方面实现技术突破,为工程精细化管理和后续治理开发工作提供了支撑。
夯实支撑点
在山东黄河实施的“七项攻坚”任务中,“攻坚建设智慧山东黄河”是其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扛牢扛好技术支撑重任,今年年初,设计院紧扣本单位业务特点,院领导班子协力谋划、总工牵头、各专业骨干交叉领衔提出项目思路与措施,按照高质量要求编制了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山东段)信息化建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案,并作为设计和施工技术总负责单位承揽了该项目建设任务。
水利专业模型算法
在项目落地过程中,他们充分发挥技术优势、集中人才力量,以打造亮点工程为目标对任务进行细致分解,先后派出6组队伍常驻涵闸建设工地实施安全监测设施安装。通过变形、渗流、环境量、应力应变及闸门振动等监测感知设施的科学安装和应用调试,将实现引黄涵闸监测感知数据的自动化采集,提升工程在线监测感知能力和安全预警水平。
内业技术人员则将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向结合,全力进行模型构建、智慧化模拟、仿真分析等技术攻关。他们的任务是,通过构建引黄涵闸水工建筑物、金属结构、地基地质等BIM模型和工程区内有关数字影像模型,为工程信息展示、智慧化模拟等提供物理模型基础,同时研发水利专业模型算法,构建仿真分析平台,开发工程安全管理和水资源管理业务应用,综合提升山东黄河“四预”能力。
站稳落脚点
基于对行业及单位发展方向的清醒认识,总经理王传全多次强调,要更好发挥“第一生产力”作用,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此,该院还充分发挥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构建了山东黄河干支流数学模型,实现了洪水演进过程的精细化模拟;自主研发了北排敞泄和控制泄流计算模型,生成了庞口闸在不同开启高度下的泄流曲线,实现了陈山口、清河门出湖闸开启孔数及高度的自动计算;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和激光雷达技术,取得了11个滩区的DEM、DOM成果并搭建了实景三维模型;对6000多个坝岸垛段、126处险工、128处控导工程的精细划分,铸牢了山东黄河数字孪生工程数据底板,为山东黄河“四预”能力建设和防汛抢险、水政执法等精细化管理奠定了有利基础。
三维倾斜摄影模型
人才培养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性工作。为了示范带动更多有思路、有干劲的技术人员加入到创新领域开拓和优质成果创造中来,设计院修订完善了科技创新管理办法,通过轮岗培训和学术论坛“头脑风暴”等大力涵养创新土壤和氛围,同时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仅上半年就参加行业技术交流会5期、举办学术论坛6期、组织研学交流活动4期、青年职工交流会3期。
2024年是设计院全面发展和解锁新质生产力的元年。后续,将继续发挥“排头兵、领头雁”作用,以“创新”破题、以“高质”答题,以新质生产力护佑母亲河成为造福人民的智慧之河、幸福之河。(文:李青雪 图:白怀明 张娟 黄晓阳 卢书红)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