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9月26日讯 9月18日,由菏泽黄河河务局主办、鄄城黄河河务局承办的《向阳花开》舞台剧首映仪式在鄄城大剧院启动。一场持续40分钟的精彩演出震撼了现场的数百位观众,演员们鞠躬谢幕时,观众们纷纷起立,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下,讲好治黄故事、传承黄河精神是黄河儿女的使命。如何传承黄河精神,挖掘治黄文化时代价值?如何创新文化载体,推动治黄文化活化传承?如何赓续治黄文脉,提升青年文化创造活力?
《向阳花开》舞台剧,为我们呈现了一份关于黄河治理红色文化的满意答卷。
对话故事原型,挖掘真实背后的震撼
《向阳花开》舞台剧取材于黄河系统首支“三八女子吸泥船”机淤固堤的真实故事,旨在赞颂14名女船员面对困难毫不畏惧、勇于承担重任的女性英姿,同时传承和弘扬老一辈黄河人治理黄河的宝贵精神。《向阳花开》舞台剧文学组为挖掘故事真实的细节,塑造典型人物形象,通过线上了解年代背景、黄河面对的问题,线下收集关于女子吸泥船的档案资料,深入采访故事原型。
“志生,你们可是没经历过。那时候,我们住的是篱笆简易房,吃的是‘四三三’水利粮(四两白面、三两玉米面、三两地瓜面),喝的是‘就地取材’的黄河水。”鄄城黄河河务局办公室文字秘书李志生作为文学组代表,正向时任副船长的王素娟细细请教当时的工作环境及条件。
“刚上船的时候,都看不起我们这些平均年龄不满20岁的女同志,大家认为下河开船历来是男人的事,黄河水深流急,危险大,又是些重活,交给一群没力气的黄毛丫头,都怕出事”
“对对,我还记得咱们刚上船的时候,艄公说咱是办不成事的小娘们,等咱真办成了说咱们可真是‘花木兰’哩!”
“哎呀,老艄公真是好人呀,对咱们真是照顾,可惜……”
老同志们回忆起刚上船的场景,讲述了小林学习趣闻、黄沙埋头午睡、破冰夺高产等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在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中,文学组深感震撼,在访谈中一点点拼凑这独特的文化记忆,将一个个饱含黄河精神的故事串联成治黄文化时代价值。
戏剧与现实交织,艺术与生活共鸣
“我们既然要做,就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切忌粗制滥造,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菏泽黄河河务局副局长徐辉在《向阳花开》舞台剧首演动员会上强调。
他坦言,距离首演仅剩不到两周的时间,按照文艺作品的创作规律来看,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推出一部能够促进黄河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精品力作,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创新型尝试。
鄄城黄河河务局选拔的职工演员,绝大部分缺乏编排和表演经验,但大家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舞台剧排练,用心灵塑造人物。很多人不仅要在剧中承担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同时在工作中还承担着业务骨干的角色,为了不耽误日常工作进度,加快舞台剧排练进度,主动放弃了周末、中秋节休息,夜以继日地排练、磨合。
舞台剧的尾声部分,也是故事情节的高潮点,演员们却难以迅速落泪。作为资深青年干部,王洁以大姐姐的身份与年轻同事们分享自身工作经历,帮助她们与角色产生共鸣,深刻体会到老一辈黄河人的辛勤与不易。在她深情地叙述中,年轻同事们被感动得热泪盈眶,情不自禁地哭泣起来。
9月18日,《向阳花开》舞台剧首演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庄严而生动的剧情中,演员们以纯真而感人的表演深深打动了在场的观众,许多人含泪离开了剧场。
对话青年职工,凝聚新时代精神力量
扮演技术员的苏张伟在演出结束后兴奋地与同事分享:“今晚的表演每个人都全情投入,这是我所经历最自然的一场。很多动作并非刻意表演,而是我作为技术员应有的自然反应。我完全沉浸在角色中,以至于演出结束后,我始终不能脱离技术员的形象。如果有新的文艺活动,我一定要第一个报名参加。”
新职工葛瑾只在舞台剧的开头和结尾有镜头,每当有同事因为工作需要而暂时离开时,她就毫无怨言地承担起其他角色进行扮演,时间长了她对每一个角色都了如指掌。“随着排练的不断推进,我对这些‘花木兰’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虽然辛苦,我却很庆幸,很幸福。”
《向阳花开》见证了黄河前辈的初心与使命、热血与激昂,这部舞台剧所传递的黄河精神,不仅重现了前辈们昔日的求索与奋斗,也激荡着当下每个奋斗者的情怀。
“我们的职工是演员,也是创新文化载体的实践者,推动治黄文化活化传承最直接的受益者。”鄄城黄河河务局主要负责同志妙心瑞表示,通过编演舞台剧大家的工作劲头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青年职工对于黄河文化的创造活力明显提高。
《向阳花开》作为一部鼓舞人心的作品,为广大青年干部职工提供了奋勇前进的生动范例。标志着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新篇章的开启,预示着“幸福河”时代的到来,引领菏泽黄河人共同期待母亲河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吕晨 李志生 吕志星 苏张伟)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