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10月12日讯 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近年来,李涛首席技师暨劳模创新工作室秉承创新精神,积极开展各类创新项目,从硬件、软件、人员多个方面进行提档升级,搭建高质量创新平台,引领带动单位职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让创新成果助力治黄事业高质量发展。
设施升级 如虎添翼
“这个是流动演示仪,它主要用于演示流体经过多种边界时所产生的紊流现象。而旁边这艘小船,是用来精准测量流速的,相较于传统的流速仪,这种测量效率显然更高。”来自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的两位老师,向工作室成员们介绍各类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该局在原有功能区域基础上新建设了一个占地50平方米的操作实验室,通过校局合作,探索技能人才培育新模式。
“如今实验室建成以后,测流设备的使用让我们可以第一时间获取辖区内的流量数据,对后续测流相关项目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创新工作室成员刘洋兴奋地说。
实验室新增加的流速演示仪、水质分析仪等设备将以前只能在户外进行的项目搬到室内,更加精准的实验结果让创新项目的研发变得更加的高效。同时实验室的建设也进一步降低了职工参与科技创新的门槛,为大家开展科技创新项目提供了一个更加便捷的途径。
内业归档 贝联珠贯
“资料就是我们努力的见证者,也是对创新成果最好的保存方式,资料中所蕴含的工作经验,就是我们最好的学习资料”。工作室负责人李涛这样对工作室各位成员说。
工作室结合国内外水利行业档案管理先进经验,创新性提出“四个一”内业资料规范。
一套成果汇总---把工作室历年来的创新成果,按照新发明、新创造、新技术等方面,分门别类地进行汇总。其中也包含失败的项目,记录其失败的原因,便于汲取经验。这套成果汇总,成为了创新工作室自己的“知网”,让每一项成果从诞生到推广都变得有迹可查。
一份成长档案---为每一位工作室成员,建立自己专属的“人才画像”。记录每个人的年龄、学历、擅长专业等,同时根据每个人的进步、研发项目、获得荣誉进行实时更新,为全局科技人才选拔提供参考资料。
一本使用台账---将工作室设备的使用,料物的消耗一一进行记录。达到爱护设施,节约料物的目的。有了台账的规范,设备每一次使用都有据可查、有章可循,不仅提高了设施设备的使用效率,也为工作室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张思想记录---利用头脑风暴的形式,打破传统研讨方式,工作室成员通过思维碰撞,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在融洽的氛围中打破常规、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充分发表看法并形成记录。
师徒传道 春风化雨
在众人热切的目光中,一对对师徒携手走上台前,郑重地签订“师带徒”协议书。
“以前是徒弟,现在是师傅,角色的转变让我感受到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工作室成员高元振这样说道。凭借不懈的奋斗与磨炼,曾经的徒弟如今已能独当一面,承担起将专业知识与技能经验传递给更多年轻人的任务。
工作室成员张启航,是“师带徒”活动上的新面孔。零零后的他刚刚离开校园,就加入到治黄科技创新团队中来。“作为一名新成员,我感觉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我从小就喜欢看各类科普节目,也喜欢自己搞点小发明、小创造。感谢单位提供这样好的平台,让我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工作室以点带面,已发展为全体职工积极参与创新项目、开展技术革新、学习治黄技艺的广阔舞台,取得了累累硕果,先后获各类科技奖项97项,其中国家专利9项,黄委科技进步奖3项,黄委“三新”认定34项,山东黄河科技进步奖8项、火花奖43项;撰写重要技术报告及论文40余篇,为单位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用汗水浇灌梦想之花,用努力摘取成功桂冠,今后,工作室将继续一步一个脚印,群策群力,稳步提升,载誉前行,为齐河黄河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贡献力量!(马煦凯)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