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情长韵如歌 安澜守望传薪火

——博兴黄河河务局《我在,河安》情景剧创演侧记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4-11-14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11月14日讯   “许多年前少年一人,来到黄河边……”伴随着这首扣人心弦的原创歌曲悠扬响起,博兴黄河河务局职工自编自导自演的治黄历史情景剧《我在,河安》,终于在黄委舞台上缓缓落下帷幕。

《我在,河安》以打渔张闸三代人的情感纽带为创作源泉,深度挖掘并细腻描绘了治黄前辈们的艰难困苦与矢志不渝,精心雕琢的“张爷爷”这一鲜明人物形象,再现了一代又一代黄河儿女为保黄河安澜,无私奉献、舍小我而全大我的崇高精神。

从创意的萌芽,到排练的汗水,直至最终的精彩呈现,每一句台词、每一幕场景,都凝聚着博兴黄河河务局职工们无尽的心血与深情,只为将这份故事娓娓道来,让治黄精神如薪火般代代相传……

匠心独运,情系黄河铸剧魂

在博兴黄河之畔,有一段治黄历史,如同滔滔河水般绵延不绝,又似岸边磐石般坚不可摧。这段历史正是黄河人与三代打渔张闸的不解之缘。1956年、1981年、2017年,三代引黄闸,正生动对应了党带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三个历史阶段,也展现了博兴黄河人钢筋铁骨的意志和引黄兴利的决心。为铭记这段历史,传承黄河精神,博兴黄河河务局决心创排《我在,河安》情景剧。

创排初期,剧组成员们深入基层,走访了多位前辈职工,搜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他们围坐在一起,听老一辈黄河人讲述那些感人故事,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对黄河的深情与敬意。

编剧兼导演卢令明深知,要写好这部剧,必须深入挖掘当时的老黄河内心的情感世界,展现他们与黄河、与打渔张闸之间的深厚情感。她反复研读历史资料,与老前辈们和已故老同志的家人深入交流,认真推敲每一个场景、每一句台词。同时,她也非常重视舞台展现,聘请专人精心设计舞台布景、灯光音响,力求观众能够亲身感受黄河号子的磅礴气势与黄河人的不屈精神。

日夜兼行,同心共排悟艰辛

剧目雏形已有,但如何演好,便又成了众人的难题。大家都不是专业的演员,从台词到形体到神态表情,都需要一遍又一遍的熟悉,一次又一次的排练,才能达到理想状态。7月份开始,工作之余、晚上下班、周末加练,几个月的时间,大家竟也都成了“老演员”。

还记得排练伊始,刚到局里上班的小吴便是“饱受折磨”。临危受命的她需要扮演中年张爷爷的母亲,但二十三四岁的她,起初怎么也演不出老年妇女步履蹒跚的感觉,每次卡壳都会导致排练从头再来。   

“都是因为我才连累大家一遍又一遍的重来,要不换个人来演吧,我总是做不好。”几次下来,小吴便觉得拖累大家,不禁自责掉泪。

“没事儿,你演的已经很好了,这对你来说确实有难度,我们都不累,咱们一块儿慢慢练,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为了让小吴重振旗鼓,大家纷纷为她加油鼓劲。

“谢谢大家,我一定可以演好!”

从这之后,小吴经常琢磨如何演好老年人,私下请教导演,反复较劲苦练,以致最后彩排的时候,局长王海林在看完之后对小吴说:“谁还能看出来这是个二十来岁的小姑娘!”

苦心不负,舞台盛放映华章

经过数月的紧张筹备与排练,《我在,河安》终于迎来了首场演出。舞台上,灯光璀璨,音乐激昂,演员们用饱满的热情与精湛的演技,生动展现了张爷爷与三代打渔张闸的故事。

在场观众不禁被张爷爷坚定的意志与不屈的精神深深打动,通过这场情景剧,他们既看到了黄河治理的艰辛与不易,也看到了黄河人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勇敢与担当。

成果不负努力,《我在,河安》最终在黄委“治黄历史故事情景剧大赛”中荣获二等奖!演出结束后,黄委领导对《我在,河安》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表示,这部剧不仅展现了张爷爷与三代打渔张闸的不解之缘,更传承了黄河精神,激励着广大黄河职工继续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我在,河安》的成功演出,不仅为博兴黄河河务局的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亮点,也为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博兴黄河河务局将继续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资源,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鼓励年轻人站上舞台,亲身领会,为黄河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范义杰)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