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12月4日讯 一条河,穿平原山野,润泽济阳;一张网,覆盖“天空地河”,保岁稔年丰,无虞安澜;一群人,智慧驱动,激活新时代治河密码。
数字潮起,智慧赋能,近年来,济阳黄河河务局更加注重与治黄主业相结合,不断解锁智慧黄河应用场景,逐步提升业务系统的应用深度与广度,贯通运用于工作全链条,为新阶段福美济阳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数据筑基 丰富智慧实践应用
数字孪生,虚实共济,相辅相成,同生共荣。
该局抽调精干力量,成立数字孪生济阳黄河工作专班;以治黄一线需求牵引,制定了详实的底板搭建计划,升级配备了M350-RTK负载平台,邀请大疆公司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指导,以黄河济阳段L2级中精度倾斜摄影模型和GIS数据为底板,最终,一个构建了集工情、水情、视频监控及各类数据信息于一体的可视化、智能化、一体化,扩展性强的综合业务应用平台,亮相济阳黄河畔。
数字孪生综合拓展应用平台界面(王哲 摄)
“这是该处备防石的长与宽,点击模型即可自动生成体积等数据。”
在济阳黄河河务局的防汛会商室,该局科技项目业务骨干王哲正在使用济阳黄河数字孪生底板综合拓展应用进行工程测量。大屏幕上的3D模型栩栩如生,鼠标轻点、串线,工程的每一个细节便跃然屏上,一目了然。结合物联网、云存储技术,职工不仅足不出户便可获取工程精准信息,还可以沉浸式浏览和包括视频监控、天气、水位等功能在内的实时信息,为科学制定防洪防凌、工程巡查预案等提供数据支撑。
图:展示济阳黄河数字孪生底板综合拓展应用
如何借助数据底板、孪生模型,让信息化手段与防汛抗旱、水资源调度、工程管理、水行政执法等治黄主业的耦合度更高?是济阳黄河河务局建设智慧黄河以来的攻坚重点。赋能水事执法,水政监察大队利用“无人机+孪生底板”,绘制了管辖范围河道管理网格图,为日后河道管理留下原始影像;赋能工程建设,开发并完善了线上智能监督过磅系统、滚筒式斜坡震动碾、新型四脚锥体根石抛投装置等多项创新技术,为高质量建设防洪工程提供不竭动力。
创新发展 加速“数智”赛道跃升
应用系统不断优化,科技手段的叠加组合,让济阳黄河保护治理重点业务开展有了新的可能性。
“太有趣了,感觉知识点很轻松的就被记住了。”
“很多问题都是我以前巡查时遇到过的,很贴近工作实际!”
引来职工们热议的,是济阳黄河河务局自主研发的工程巡检模拟系统。该系统是运用毫米级精度倾斜摄影技术,通过三维建模将济阳黄河河务局的堤防、河道整治、水闸三类工程实景精准复刻至虚拟平台中。“纸间”平淡的文字表述,被化为运用“指尖”操作的立体表达,职工在高仿真的虚拟场景中,可以模拟晴天、雨天、雪天等不同天气下的巡检作业,并通过系统中提前设置的路线指引、险情点、问题点、巡查打卡点等,学习工程巡检路线、巡检要点和主要问题处置方法,让规范成为习惯。
展示AI水尺应用成果(盛旋 摄)
“这是我们局设计建设的‘AI智能视频观测水尺’,既准确,又便捷。”该局管理段职工魏承坤一边操作一边介绍到。
“原来依靠视频监控,也会有视角盲区,由于天气、风向和供电等因素,测报数据可能会出现较大误差,我们依旧需要前往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到现场观测,常常‘雨天一身泥’。”回忆起以前的观测经历,他满是感慨。
据了解,济阳黄河河务局自主投资安设了一款AI智能视频观测水尺,与原有的视频监控、人工水尺相结合,通过摄像头点位获取水尺图像照片,按照像素-高程关系模型建立虚拟水尺。应用后的数据醒目、误差小、效果良好,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及时间。
勤奋耕耘春满园,硕果盈枝秋满仓。该局注重科技项目创新与转化,今年以来,3项科技成果荣获“黄委三新”,5项科技成果荣获“山东黄河科技火花奖”。
人才驱动 智慧源泉充分涌流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
科技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更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何以让“智慧黄河”源源不断,充分涌流?除了硬件设施的更新完善,人才力量也是关键。济阳黄河河务局以“坚持创新引领,增强内生动力”为目标,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该局强化组织管理框架,精心策划实施防洪工程运行管理、防汛抢险、闸门运行等技术技能比武选拔优秀技能人才,择优推荐参加上级竞赛,并将表现成果纳入年终考核评价,作为正向激励指标。
青年职工交流研讨无人机自动航线设置(栾金灏 摄)
优化学习环境,组织23对专业技术师徒和6对技能师徒签署了师带徒协议,通过“老带新,新促老”业务帮扶互动模式,职工能力素质普遍得到提高;鼓励青年职工参加专业培训与赛事,职工王哲在山东河务局和陕西河务局联合举办的数字孪生应用大赛上荣获三等奖,亓鹏飞获山东黄河防洪工程运行管理技能竞赛表彰优秀个人奖,杨华龙、李耀辰获济南黄河防洪工程运行管理技能竞赛优秀个人奖。
精心搭建了多元化的研讨平台,借助“青年理论小组”“青年职工大讲堂”等交流阵地,为青年人才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碰撞与知识共享空间,激活青年科技人才一池春水。
拓宽创新思路,综合“首席技师”“管理段职工”“科技骨干”等不同视野需求,创新研发电子围栏、智能提示语音等科技功能并推广,充分发挥青年人才主观能动性,成功地将“科技创新的灵感火花”转化为实际应用中的宝贵成果。
征途如虹,浩荡前行。我们见证了古老黄河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更深刻体会到了科技赋能生态河湖治理、保障民生福祉的无限可能。未来,济阳黄河河务局把握机遇,勇挑重任,奋发有为探索“智慧黄河”治理新路径,为母亲河的永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谢梦琳)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