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12月27日讯 滔滔大河,奔腾万里。黄河水从渠首闸流出,成为一座城市的“血脉”之水。
淄博,这座鲁中之城,于母亲河怀抱中孕育成长,黄河水如同甘霖滋养着这片土地,成为其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2024年,淄博黄河河务局在黄委、省局领导下,严格贯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牢记使命,认真履责,用实际行动维护着工程安全、供水安全,让每一滴黄河水都成为造福淄博人民的幸福水。2024年,淄博全年完成引黄供水累计33000万立方。
统筹谋划 河地对接 为全年供水服务夯基稳盘
“要做好供水工作,让黄河水发挥出最大的效益,积极与地方政府和用水单位主动融合对接很重要……”淄博黄河河务局副局长陈峰在供水工作部署会上强调。
到水务集团调研
年初,淄博黄河河务局主动作为,积极加强与地方政府、水利、用水单位对接洽谈,深度应用水资源信息共享、配水联席会商、调水协调联络机制,充分掌握用水需求,积极拓展信息资源共享渠道,为全年引黄供水“顶层设计、全局谋划”筑牢基础,为全年黄河供水工作的开展开好头起好步。
强化河地联合机制建设,加强供水工作调研为全年供水工作保驾护航。一年中,该局多次到淄博水务集团、高青县政府及水利部门开展调研;春旱期间,在太河水库和沣水镇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并多次召开抗旱供水座谈会。认真落实取用水全过程监管,用好“双向预警”“双超严管”机制,联合市水利局等全年开引水督查40余次。此外,淄博黄河与高青水利局以及博汇、齐鲁石化等用水企业搭建起了工作平台,为引黄供水工作架起了信息“便利桥”。
黄河担当 迎难而上 坚决打赢春季干旱灾情
今年夏季,淄博地区旱情不断加重,淄博市启动Ⅱ级抗旱响应。而此时恰逢“三夏”关键期,持续干旱使土壤墒情很差,给玉米、大豆等夏季作物的种植、保苗带来很大困难。同时,淄博市主城区主要水源地的太河水库水位急剧下降直至干涸,直接造成张店、淄川等部分城区和城边乡镇居民生活用水困难。
高青黄河灌区内农民正用黄河水抗旱
淄博黄河河务局密切关注旱情,随令而动,最大限度调供黄河水抗击旱情。严格值班制度,派员在闸上轮流24小时值班,紧盯大河流量实时调整闸门高度,以确保按上级批准的最大流量放水;加大协调力度,将农业和工业用水采取错峰错时供应,在先满足农业抗旱水基础上,尽量保证工农业用水两不误;增加机械设备投入,安排了4台挖掘机分别布置在刘春家和马扎子闸前后渠道中,进行泥沙清理施工,以确保渠道畅通及供水流量。经过一个半月的引黄调水抗旱,淄博黄河灌区内60万亩农田喝上了抗旱保苗救命水。在2024年春季抗旱过程中,淄博引黄供水抗旱工作曾被《央视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受到社会广泛一致好评。
强化管理 精确调度 确保黄河供水安全
早上8点,刘春家闸管所职工潘昱秉和韩宪桐准时来到闸上,开始每天的例行检查。房门打开后,一种安全舒适感迎面而来,只见整个闸室内窗明几净,启闭机上一尘不染,地面墙上的各种指示牌、标志牌整齐醒目,操控柜坚挺的矗立于一侧。
“近年来,在治黄事业高质量目标要求下,水闸管理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跨越式发展,水闸面貌和管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韩宪桐笑着向笔者介绍说。
检查完闸室后,二人又来到闸后测流装置处,放流速仪、读数、记录等工作流程一气呵成。“放水期间,定时测流是我们必须做的工作,我们要确保引水流量准确。”
闸管所工作人员在精心测流
正所谓,上下同气者方能胜。一年来,淄博黄河河务局围绕“两化”建设要求,高标准推动段所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建设。按照“三个全覆盖”部署要求,不断探索“三个全覆盖”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应用渠道,探索打造数字化、信息化的综合性安全监管平台,为引黄供水安全提供智能支持。此外,该局严格落实“六项机制”建设。聚焦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建设清单,持续深化、细化“六项机制”方案措施,积极总结具有普适性、针对性、可行性的安全管理模式,建设覆盖全域的“六项机制”管理体系,从危险源辨识到风险预警,从隐患排查到治理落实,每一个环节都做到精益求精,不断构筑防范风险的铜墙铁壁,为涵闸安全稳定提供了坚如磐石的保障。
下一步,淄博黄河将始终牢记嘱托,认真履责,担当作为,永做合格黄河护水人,为淄博经济社会和黄河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程传来)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