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1月3日讯 “古有花木兰,今有王素娟。50年前,黄河上有这样一支‘娘子军’,面对困难毫不畏惧,勇于承担重任,深刻诠释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真正含义……”这是鄄城黄河河务局职工联合自编自导的情景剧《向阳花开》中的片段。11月7日,该节目在黄河工会主办的“讲好黄河故事 延续历史文脉——治黄历史故事情景剧大赛”决赛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
一条河凝望一群人,一群人守望一条河,《向阳花开》铭刻着治黄前辈奋斗的跫音,也记录下新一代黄河人实干笃行的身影。
2024年,鄄城黄河河务局在安澜之河的征程中扛牢使命,在智慧之河的浪涛里提质赋能,在法治之河的愿景中砥砺奋进,在幸福之河的华章里逐梦前行。
一座“军营”见证硬核防汛
孟冬时节的鄄城黄河,褪去了主汛期的波澜壮阔,多了一些温和,毗邻黄河营坊险工工程的鄄城黄河机械化抢险训练基地内,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训练景象。
防汛是黄河人的天职,汛期防御洪水、抢护险情是黄河人的看家本领。长期以来,却有一个现实的问题困扰着鄄城黄河河务局新入职的年轻职工:由于黄河多年未发生较大洪水,他们对绝大部分险情都“素未谋面”,只依靠理论学习,难以摆脱“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困境。
“为了解决萦绕在年轻职工心头的困惑,我们先后建设了鄄城黄河传统治河技艺教育展示基地和机械化抢险训练基地。前者位于苏泗庄管理段内,有滑坡、管涌等六大险情展示区,以及家伙桩栓法等实训体验区;后者于2023年动工,可满足黄河防汛队伍各类抢险演训的要求,为鄄城乃至菏泽黄河青年职工、专业抢险队和群防队伍开展机械化抢险训练,让抢险‘铁军’有了自己的黄河‘军营’。”鄄城黄河河务局局长妙心瑞向记者介绍。
机械化抢险训练基地
鄄城黄河机械化抢险训练基地占地1万余平方米,整体建设内容分为机械训练区和体能训练区两部分。走进宽阔平坦的训练场,新硬化的堤肩小路环绕着指挥台,不同的抢险展示区域星罗棋布。沿着环绕基地的小路向前走,道路两边罗列着自卸车、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吊车打桩机等多种抢险机械。
“今年汛期前后,我们开展了自卸车精准倒位、挖掘机定位抛投、推土机定位推送等高标准训练科目,以及吊车精准吊装、装载机定位推平、挖掘机定深开挖等高难度操作训练科目。”每到一处机械化训练区,该局防办主任靳亚兵都会指着配套建设的科普宣传栏,简单介绍现代机械化抢险的新方法、新技术。各类险情抢护方法跃然“板”上,经过一年的改建,演练场地已初具规模,能够满足数百人同时训练,整个基地布置科学合理而又紧凑、简约、实用,打造出可观、可触、可感、可知的“实境课堂”。
参观过程中,堆叠展示的四角锥体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我们和三峡大学联合立项的3D打印四角锥体项目,这种防汛新材料在今年的防汛工作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妙心瑞自豪地说。
据介绍,传统四角椎体制作过程费时费力、效率低下,运输成本偏高,为解决这一难题,2024年年初,该局积极联系在3D打印技术领域具有先进成果和经验的三峡大学,与其达成合作,通过3D打印的方式制造出适用于黄河抢险的四角椎体,投入实际防汛工作中去。6月中旬,国内首批采用3D打印技术建造的四角锥体异形消波块成功面世,这些消波块在鄄城县2024年黄河防汛军地联合应急演练中,作为防汛抢险的关键抛填物资,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3D打印四角锥体应用于防汛抢险演练
这座高标准建成的黄河防汛“军营”,见证着鄄城黄河河务局扛稳扛牢防汛天职,迎风踏浪、硬核战汛的责任担当。2024年,该局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坚守安全底线,增强风险意识,锚定“四不”目标,落细“四预”措施,贯通“四情”防御,聚焦重点环节,抓细抓实各项防御措施,防汛工作成效显著、亮点纷呈。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强化“河地融合”“河军协作”,对接人武部、武警中队、社会救援队等力量,做好“1+N”多元力量参与的鄄城黄河防汛抢险和防洪布防体系工作;扎实开展防洪工程安全普查、河势查勘、人工水尺改建及校测等防汛技术基础工作;积极参加和举办防汛抢险演练,提升干部职工防汛能力;完成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险工改建加固工作……
机械化抢险防汛演练
防汛大事,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而无患。鄄城黄河“铁军”枕戈寝甲、练兵为战,只为提升黄河防汛队伍综合能力;在泥泞中跋涉、在风雨中前行,奔赴急难险重任务,只为守护大河岁岁安澜。
一辆指挥车 见证“数智”赋能
6月初,2024年鄄城县黄河防汛军地联合应急演练在鄄城黄河河务局营坊管理段举行。一辆满载“黑科技”的大巴车驶入演练现场,吸引了全场关注的目光。
“报告指挥中心,防汛抢险‘数智’指挥中心的摄像云台正在对根石坍塌部位进行实时画面传输,请指示。”
“收到,请马上启动无人机巡查。”
伴随着轰鸣声,大巴车内会议桌的正前方,80英寸带摄像头的屏幕上展示出摄像云台、无人机、视频监控等画面。这是该局精心打造的“数智”指挥中心,融合视频会商和现场图像采集、通讯、传输、应急等系统,实现了现场画面实时传输及远程防汛抢险指挥调度等功能,于2024年汛期投入使用,首次实战便得到了各级领导一致好评。
“数智”指挥中心
鄄城黄河河务局下辖5个管理段,担负着52.14千米黄河堤防、35.88千米金堤河堤防、3处险工、7处控导工程、1处顺堤行洪防护工程、2座引黄涵闸、5处滩区和400余公顷淤背区的水行政管理任务,战线长、人员少、管理难度大,任务异常艰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克服“先天弱势”?近年来,该河务局一直在从数字孪生建设中寻找出路。
“全面推进数字孪生鄄城黄河建设,是解决鄄城黄河河务局工程长、人员少、滩区面积大等问题的重要抓手。”这是该局领导班子形成的共识。
近年来,鄄城黄河河务局不断加强防汛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强化“三个全覆盖”推广应用。根据以往的防汛抢险实战及演练经验,仅必要的抢险车辆就包括防汛指挥车、通信保障车、供电照明车、应急救援车、后勤保障车、人员通勤车等10余种。做好这些防汛抢险车辆的调度和配置,往往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为解决这个难题,2023年,该局在“三个全覆盖”基础上,通过对一辆大巴车进行改造,在其内部配备多样性办公设备,打造出一个平战结合、统一调度、互联互通、灵活机动的移动指挥平台,展现了高可靠性、强机动性、技术前沿、组网灵活及安全保密性。
“数智”指挥中心会商区
该指挥中心与“云黄河•山东”平台无缝对接,具备远程救援指挥、调度及现场实时传输能力。鄄城黄河河务局局防办主任靳亚兵表示,当遇到险情时,他们会把该指挥中心移动到现场,利用摄像云台和无人机拍摄险情位置,通过视频会议平台传输至各级防汛会商中心,同步自动录制视频、拍摄图片,实时留存影像资料。自竣工以来,该指挥中心表现卓越,获广泛赞誉,充分发挥了科技创新在防汛抢险中的核心作用。
一辆指挥车,让人沉浸式体验了鄄城黄河“智”造的力量,看到了该局为实现防汛抢险决策智能化、防汛巡查数字化付出的努力,真切地感受到新阶段鄄城黄河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向智慧化转型的坚定步伐。
从高清全景摄像头、声光报警器、高音喊话系统、远程灯光控制系统等基础设施的构建到无人机、视频监控、视频会议系统 “三个全覆盖”的应用推广,鄄城黄河河务局皆是先行一步。
如今的鄄城黄河上空,无人机根据固定航线巡航,执行日常巡查任务;基层段所值班室内,视频监控系统开展自动巡查记录;险工坝头,巡查人员操作“智巡”App巡查打卡,工情、水情一键上报;5处滩区、16处滩岸观测点上,该局自主研发的可远程观测式滩岸观测桩不仅可以辅助无人机快速锁定目标,更能通过集成高精度GPS定位系统与图像识别算法,实现对滩岸的远程、快速、精准观测……
“得益于‘三个全覆盖’应用,我们的工作不断数字化、智能化,不仅贯穿防汛、防凌全过程,还延伸到工程管护、水行政执法、单位综合管理等多个环节。”作为长期在一线工作的老职工,该局营坊管理段副段长毛宁不禁对“数智”化建设带来的便利点赞。
一条安澜河,穿平原山野,润泽鄄城;一张“数智”网,覆盖“天空地河”,保沃野千里,岁稔年丰;一群黄河人,以智慧驱动,赋能新时代黄河保护治理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座广场 见证依法治河
傍晚的鄄城黄河岸边,雄浑的河水与橙黄的天幕一色相接,落日熔金、烟波浩渺,美不胜收。依托营坊段险工而建的鄄城黄河法治文化广场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附近百姓三五成群,或蹲坐险工石阶上悠闲畅聊,或徐行河畔,观景览胜,陶冶情操,或漫步小径,观看雕塑碑文,了解法治文化。近年来,这座将法治元素与黄河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文化阵地成为沿黄群众流连忘返的“打卡地”。
鄄城黄河法治文化广场
“鄄城黄河法治文化广场以‘黄河画鄄 法润九州’为主题,划分为从法如流、以宪为纲、法溶于水、水育华夏四个展区……”站在广场中心的獬豸神兽雕像下,鄄城黄河河务局志愿服务讲解员冯璐瑶向参加普法活动的群众讲解。
一个广场、几座雕塑、一条长廊、90余块展板,将鄄城黄河河地携手、共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成绩单展现得淋漓尽致,鄄城黄河法治文化广场实现了法治与堤防联动互补、文化与宣传相得益彰,充分营造出“出门有法、抬头见法、说理用法、办事循法”的浓厚氛围。2024年2月,鄄城黄河法治文化建设宣传教育基地成功入选第四批“山东省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鄄城黄河法治文化广场入选第四批“山东省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该局也是全省唯一一家入选双基地的单位。
沿黄中小学师生到法治文化广场参观学习
作为鄄城黄河文化建设的新地标,鄄城黄河法治文化广场挺立大河之畔,见证着鄄城黄河河务局依法管河治河持续深化的历程。2024年,该局进一步强化法治护航作用,深度开展普法宣传,充分发挥该广场宣传阵地作用,开展“节水护河知识进课堂”“黄河岸边讲防溺水”等各类特色普法宣传活动,稳步推进“八五”普法工作。同时,该局积极推动河道巡查日常化,强化涉河项目监管力度,年度内累计组织巡查135次,巡查行程3175千米,查办案件4起,结案4起;打造齐抓共管水事格局,不断完善与属地相关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与鄄城县司法局等九个部门建立鄄城黄河联合执法协作机制。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一条润物细无声的普法之路,正沿着鄄城黄河防洪工程一路迤逦向东。正如这连绵不绝的黄河波涛一般,黄河法治文化建设的道路也永远没有休止符。
一部舞台剧 见证治黄初心
“从1974年开始机淤固堤,到1985年工程完工,鄄城黄河14名女职工取得骄人成绩……”9月18日的鄄城大剧院,随着全场由衷的赞叹和热烈的掌声,由菏泽黄河河务局主办、鄄城黄河河务局承办的《向阳花开》舞台剧成功首映,为一系列文化盛宴拉开帷幕。
次日,“大河壮歌”黄河治理红色文化座谈会在菏泽成功举办。随后,一代河官王化云治河文化展区正式开放揭牌;“传治黄家风 励奋进之志”座谈会在鄄城黄河河务局召开,活动现场发布了《菏泽黄河志》(1986—2005)、《古泽新晖》图书,再现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尤其是治理开发阶段的峥嵘岁月,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讲好治黄故事、传承黄河精神是黄河儿女义不容辞的使命。”据妙心瑞介绍,近年来,鄄城黄河河务局在大力打造黄河文化宣传阵地的同时,推动黄河主题文艺创作繁荣发展,推出多部打动人心的好作品,为黄河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据了解,《向阳花开》舞台剧由鄄城黄河河务局职工自编自演,以全河第一支“三八女子船”机淤固堤的故事为原型,旨在通过讴歌14名女船员不畏艰难、勇挑重担的巾帼风采,弘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其形象鲜明的人物特点、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的情感表达,令人感触良多。由该舞台剧改编的同名情景剧,在11月7日黄河工会主办的治黄情景剧大赛决赛中,从30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
《向阳花开》舞台剧演出场景
说起“初心”,就不得不提到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旧址展厅。该展厅坐落于鄄城黄河河务局苏泗庄管理段,展览以“治河初心”主题雕塑为起始,突出人民治黄在此起步的特点,展示了治河先驱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带领人民群众“一手拿枪、一手拿掀”反蒋治黄的斗争场景,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人民治黄以来的成就。
文化在延续,品牌在丰盈。近年来,鄄城黄河河务局致力于打造人民治黄文化地标,依托旧址文化苑,不断讲好鄄城黄河故事、发出鄄城黄河好声音。随着江苏坝保卫战纪念浮雕广场、一代河官王化云治河文化展区等文化阵地的先后落成,鄄城黄河作为“治黄初心之地”的特色文化得到系统梳理与广泛认知,一个个讲述鄄城黄河历史的故事再次被挖掘,红色故事成为鄄城黄河文化底蕴的新彰显。截至2024年,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旧址展厅、鄄城法治文化广场、江苏坝保卫战纪念浮雕广场等文化景观点已迎接系统内外参观近30万人次。
以大河为媒、以文化为带,鄄城黄河河务局深耕“融”字文章,凝聚“合”字力量,致力激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发展的新势能。“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和推广活动,形成了一个集文化、教育、研学、技艺传承于一体的黄河红色文化保护传承线。”妙心瑞在接受央视采访时骄傲地说。
大河赴征途,洪波向澎湃。永不停歇的黄河水,见证着鄄城黄河人铿锵有力的步履,见证着古老黄河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见证着传统黄河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借着文化的风,扬起创新的帆,挥动依法治河的笔墨,续写岁岁安澜的华章,走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属于鄄城黄河保护治理事业更加明媚的未来,正在不远的前方。(李志生 刘丛)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