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脚下路 创新启未来

天桥黄河多功能立体移动巡查平台研发小记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1-27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1月27日讯   “大堤上那辆车没见过呢。”

“可能是他们的新工具。”

“这是我们自己研发的多功能立体巡查移动平台,主要有道路裂缝监测模块、道路冰雪处置模块等多个模块,助力我们保护黄河的呢!”

多功能立体巡查移动平台在堤顶的首次亮相,引起了附近民众的好奇,完成本次巡查任务返回的职工正向围观人们耐心科普。

近年来,天桥黄河河务局围绕“科技兴河”目标,持续加强创新项目管理,稳步推进科技创新与治黄业务的深度融合,由工管科牵头自主研发的多功能立体巡查移动平台经过前期安装、调试,顺利投入使用。

一个想法 打开新思路

“要是日常巡查的这些任务能够一起完成,折叠起时间,减少人力就好了。”

2022年的人工巡查的一个普通的日子,职工的一句话,引起了工管科同事们的热议。

工程巡查是开展水利工程管理的关键环节,能及时发现运行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工程问题及隐患,但传统的排查方式太过依赖人工,这种方法耗时长、成本高且受环境限制大。如何弥补人工徒步巡查不足,提高巡查效率,成了创新突破点。

头脑风暴时期,天桥黄河河务局数字孪生工作推进会如约召开,会上指出要会用善用数字孪生已有技术,将最新的科技手段应用到日常业务工作中,做好对重点科技项目的统筹协调,力争在科技创新工作中有所突破。

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说干就干,在确定基本想法后迅速组成了研发小组。

众人拾柴 推动加速度

凡事开始最难,更难的是如何细化。

“像是咱们无人机巡查,两名职工一起,想扩大巡查范围,只能不断操作地点。”办公室里,大家认真研讨、集思广益,“像是飞行盲区内的状况,只能通过后期人工巡查和视频巡查进行补充。”

数据采集同步性差,也存在过度巡查的风险,容易造成基层负担不减反增的后果。视频监控照片、无人机照片及智巡APP上报等各类巡查材料的整理比较繁杂,同时,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时间长、措施单一,处置时间较为滞后等,总体效率达不到最大化。

“如何在工程巡查任务中融合现代化手段,联合各类巡查方式高效地完成巡查任务,快速响应巡查过程中的紧急事件和突发情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科技创新项目研发小组经过多次的电话咨询、实地调查、交流探讨等,对如何有效解决问题初步完成了多功能立体巡查移动平台设计稿,根据绘制的设计图再次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将设计进行优化重组,从而达到全面保障工程管理人员巡查效率。

2022年7月,主体制造的组装、安装、调试全面完成,第一次路面运行的成功给研发小组的全员极大的鼓励。

成果转化 发展新机遇

2024年11月8日,由天桥黄河河务局自主研发的多功能立体巡查移动平台通过山东河务局的验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自平台开发运行后,2022 年 8 月应用在天桥黄河河务局泺口(药山)管理段。工程巡查过程中,安排三人同时搭乘移动平台开展作业,1人驾驶、1人操作无人机,1人现场观测并操作移动基站,为工程管理巡查提供了便利,对各种突发事件进行准确判断及时响应,大大提高了工程管理水平。

2023年汛期,天桥黄河河务局对该平台应用效益进行测评,以2023年6至10月数据为例,使用移动平台巡查153次,里程达3000余公里(堤防长度10080米),无人机起飞66次,视频监控153次,共准确监测到简易事态3项,直接处理事态10项,处理问题共13项,实现险情信息共享联用。该多功能立体平台主要有道路裂缝监测模块、道路冰雪处置模块等多个模块,巡查范围覆盖辖区内堤防与河道整治工程,在汛期工程巡查中该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功能移动平台的应用的这两年,省时省事很高效!”多功能立体巡查移动平台正在堤顶清扫着24年的第一场雪。在汛期工程巡查中,该平台也开到一线,节省了大量人工与经费,缓解了基层人工巡查压力。

全局在科技驱动上持续“发力”,点燃“新引擎”,一项成果通过黄委“三新”认定,在山东黄河水利科普讲解大赛中捧回一等奖,一个项目荣获省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成果获省局比赛二等奖……

泺上清风云涌时,万里长空竞风流。今后,天桥黄河河务局将不断解决前进发展中的问题,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加快建设科技赋能,为天桥黄河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支撑。(陈怡宁)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