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2月8日讯 和光同尘,与时舒卷,一身披晴朗。心诚血热,素履以往,一生付大河。
春节假期前夕,笔者应约到东明黄河王夹堤工程班采访。
王夹堤控导工程位于鲁(菏泽东明)豫(开封兰考)交界处,是黄河入鲁的南大门,王夹堤工程班自然就是山东黄河的第一个管理站点。在这里,有一位黄河职工,以日复一日的坚守,书写着对黄河的深情厚谊,他就是宋纪法,一位在黄河入鲁第一站驻守了整整四十年的“老黄河”,一个将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黄河的东明黄河老职工。
见到宋纪法时,尽管知道要采访,但他还是有些不自在,还一时还不知从何说起,我们便在家长里短的聊天中慢慢了解宋纪法。
一声到,一生到
1986年,年仅20岁的宋纪法正式成为黄河职工,那时候的王夹堤工程基础差,地处偏远,通讯不畅,每当汛期来临,这里就成了防汛抗洪的前沿阵地。
“每天8:30之前准时上报河势,之前有流凌的时候,上报时间更早,那时候都是天不亮就起来巡河了。”几十年来的河势观测上报,宋纪法从来没耽误过。
“王夹堤控导工程1.9公里靠水坝岸每天至少一个来回趟,既巡查了工程情况,还不用专门再跑步锻炼身体了。”宋纪法的话里流露出的都是乐在其中,可第一眼便让人难以忽视的是他饱经风吹日晒的面庞与双手。
40年来,无论寒冬炎夏,宋纪法始终坚守在王夹堤,严格履行岗位职责,认真巡查坝体,紧盯河势、水位和滩唇出水高度等河水情况,保障工程安全稳定。
“保障工程安全是我们的职责,王夹堤是黄河入鲁的第一处工程,更应该守好‘第一站’。”宋纪法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时刻不放松、不侥幸,以高标准、高质量维护工程坝岸,在他的努力下,王夹堤控导工程日益稳固,为黄河安澜和沿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了坚实的防线。
一个人,两重责
“刚参加工作时,只有几间土坯房,一到下雨天泥泞不堪,防汛物资运送都很困难。”
回忆起刚到王夹堤的情景,宋纪法感慨万千,他说:“那时候说要派谁来王夹堤都觉得是被流放了,但这里是黄河入鲁的第一处工程,责任重大,我不能退缩。”
就这样,宋纪法过上了与黄河为伴、以院落为家的日子,一个人,一个院,一畦菜地,几只母鸡,这一呆便是40年。
“前几年的时候这里还有只猫常来,后来也跑了。”村台搬迁后,方圆五公里内更没有了烟火气,甚至人员稀少到网络通讯公司都不愿意把网线接到这来,宋纪法真正过上了自给自足,自耕自种的原生态生活。
“平时买菜要到七、八里地外的新村去,生活用水要从9公里外的闫潭管理段运来,工作之余自己子院子里种了点时令蔬菜。”
除了外出劳作外,宋纪法的全部吃穿用度几乎全部都在这座四方小院里完成了,两点一线的生活朴素到了极点,而当被问到“没有想过离开吗”时,他却只是说:“习惯了也不觉得有啥了,喜欢又有意义就挺好了”。
一颗心,三代人
宋纪法出生在黄河岸边的一个小村庄,从小就对黄河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自己从小是在黄河的沙土中长大的,那时候的父亲是一名黄河职工,夕阳下总是带着一身灰土回家。”谈及自己的父亲时,宋纪法脸上都是心疼与怀恋,他说,“那时候父亲总是一边掸着身上的土,一边告诉我们‘为了不让黄河冲垮咱的家,脏点累点又能算得了什么呢’。”就这样,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立志做一名黄河人的种子悄然在宋纪法的心里扎下了根。
当宋纪法如愿成为黄河大家庭的一员时,他主动请缨来到了山东黄河的大门。在这里,他学着父亲的样子,春修、夏防、秋御、冬备;整理散乱石、巡堤护坝、清理垃圾、填垫水沟浪窝,观测河势,以40年如一日的实际行动传承着黄河人爱岗敬业的团结奉献精神。
如今,在宋纪法的影响下,他的儿子也加入到了黄河守护者的行列中,让祖辈、父辈的治河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40年来,宋纪法放弃了无数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日夜坚守在岗位上,谈及与家人离别的孤单,他只是说“虽然有时候也觉得对家庭有所亏欠,但是想到舍弃一个小家就是守护了千千万万个家,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四十载守望大河畔,四十载深藏功与名。采访过程中,宋纪法的话里满是淳朴,“你要是让我去干个啥活我保证给你干的漂漂亮亮的,但是你让我给你讲讲这几十年的成绩,那我还真说不出来”,宋纪法不善言谈,却用40年的坚守与奉献诠释了黄河人的使命和担当。
365天×40年,他用半生守望践行着“黄河人”的使命担当,用脚步践行着“黄河人”的护河丹心。他是卫士,用责任铸就防洪长城;是义士,在艰苦中绽放生命之花;是志士,在坚守中传承治黄事业。他又是万千黄河水利的一份子,怀揣一片赤子之心,用忠诚和热血在岁月的年轮里镌刻下了清晰的护黄印记;秉持一腔坚定信念,用无畏与奉献在东明黄河畔书写出了壮丽的治河篇章。(宋红福 李永波)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