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3月5日讯 黄河奔涌处,创新潮声急。
在利津黄河78公里蜿蜒的堤防线上,宫家管理段的创新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该段全体职工立足实际,笃行实干、攻坚克难,在治黄新征程上奋勇前行,诸多亮点工作如春花绽放,绚烂夺目。一场传统于现代交融的创新实践,正在大河之畔绽放异彩。
守正方能创新,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剪彩喽!开门大吉!”随着一声响亮的口号,宫家管理段精心打造的治黄文化展览室正式开门“营业”。
该展览室位于宫家管理段办公楼内,通过丰富的图片、实物和多媒体等形式,详细展示了利津黄河历史变迁、治理成果以及治黄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展览室陈列了利津治黄史上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事迹和富有历史感的治黄工具,引导参观者穿越回20世纪的治黄一线,与治黄先辈们进行一次灵魂的碰撞。
在展示老埽工技术的区域,“90”后职工吴雪松看着摆放的柳桩、秸料,疑惑地问老职工尹师傅:“这些现在还能用吗?”尹师傅肯定地回答:“当然,这是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结合新技术,用处更大。”
如今,年轻一代治黄人主动向老一辈学习编织柳囤、捆扎秸料等传统技艺,同时融入新型复合材料,让老技艺在传承中创新,焕发出新的生机。这种跨越时空的技艺传承,既是对历史的敬重,也是对未来的担当。
升级创新引擎,工作室点燃科技火花
“这个创新工作室,就是大家创新的舞台。”宫家管理段段长黄林健满怀期待地说。
2022年底,投资20余万元的创新工作室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为职工搭建起一个集研发、实践、交流于一体的创新平台。工作室占地100平方米,设备齐全,现有成员12名,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8人,是一支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创新团队。
工作室成员定期开展讨论交流,组织“头脑风暴”会议,各成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畅所欲言,就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提出有针对性解决办法和措施,一条条建议、一个个点子由此而生。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工作室自建成以来,以点带面,已发展为全体职工参与创新项目、开展技术革新、学习治黄技艺的广阔舞台,取得了累累硕果,先后获得各类科技奖项23项,其中国家实用新型专利9项,参与制定全国团体标准1项,黄委“三新”认定5项,山东黄河河务局科技进步奖1项、火花奖7项,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技术能力的治黄新生力量。
创新破壁突围,新发明助力日常工作
在日常堤防巡查时,该段职工崔建和王海龙感叹道:“你看,自从有了这个‘秘密武器’,宫家控导坝面的动物洞穴真没有了。”原来是针对害堤动物洞穴,该段职工经过不断摸索学习,研制出了一种害堤动物防治装置。新装置采用太阳能供电,利用发射模拟地震波的原理驱赶小动物,体积小巧,结构简单,相对传统人工巡查和简单填埋洞穴的方法省时更省力,彻底消除隐患。
“段长,丁家控导改建加固主体工程现已完成施工,比预期工期提前10天。”职工王海龙兴奋地汇报。职工们研发的新型挖掘机网格斗,其独特的栅格底板设计,让装载和筛分一步到位,大幅提升施工效率。
管理段职工自主研发的项目产品成功应用于日常工作,大幅提升了工程管理、水情监测、防凌防汛等工作效率。大家在实践中及时反馈问题并加以改进,推动项目不断创新突破,形成了科技创新与日常工作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黄河浪涌千帆竞,基层创新万象新。宫家管理段的基层创新实践,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精神的传承。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征程中,宫家管理段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饱满的热情,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崔建)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