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安澜处 丹心照堤防

——牡丹黄河河务局书写新时代治黄篇章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3-20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3月20日讯   千里长堤蜿蜒如龙,在鲁西南大地上勾勒出母亲河最温顺的曲线。牡丹黄河河务局所在之处,正是这条巨龙最富灵性的"龙睛"所在。作为基层治黄人,我们的脚步丈量过每一处险工堤段,手掌摩挲过每一块防汛石料,目光凝望过每一朵奔腾的浪花。在这里,党员干部用初心守护安澜,用创新传承文脉,在黄河岸边书写着新时代的治黄答卷。

图:大堤风光

铁肩担道义,筑牢安澜屏障

凌晨三点的防汛值班室,电子屏上跳动的数据牵动着每根神经。2021年秋汛期间,牡丹段出现历史罕见的“七下八上”叠加险情。党员干部带头成立“红心抢险队”,在暴雨中连续奋战72小时。工程管理科科长冒着被洪水围困的危险到出险点查勘;管理段段长用沙哑的嗓音指挥机械作业,全体党员干部昼夜不停、巡逻不止。硬是在洪峰到来前抢筑起200米长的临时子堤。这样的场景,在牡丹黄河的防汛史上屡见不鲜。

图:雨中巡查

数字见证担当:近五年来,牡丹黄河河务局累计开展防汛演练38次,完成险工加固12处,新建防汛物资仓库1座。但比数字更动人的,是防汛仓库里码放整齐的铅丝笼网片,是堤防上每隔500米就有的责任公示牌,是巡堤查险时手电筒划破夜幕的流光。这些细节构筑起防汛抗洪的铜墙铁壁,让“人在堤在”的誓言化作守护万家灯火的坚实屏障。

匠心传文脉,激活历史基因

在牡丹黄河文化展馆,陈列着光绪年间的治河舆图,泛黄的宣纸上勾勒着先人治水的智慧。牡丹黄河河务局创新开展“行走的党课”,把课堂搬到临黄堤治黄文化广场,走进文化长廊感受黄河的历史和变迁。

图:坝头宣誓

文化传承贵在守正创新。依托“三个全覆盖”建设成果,视频监控系统如鹰眼俯瞰大河,无人机巡堤织就立体防护网,单兵作战终端让抢险现场实时联通指挥中枢。在刘庄险工抢险演练现场,“埽工号子”声音嘹亮,年轻职工们和着涛声唱响古老的劳动韵律。这种古今对话,让治黄文化从史册走向生活,从记忆变为现实。

创新促发展,绘就生态画卷

漫步在标准化堤防示范段,银杏林与格宾石笼相映成趣,生态护坡上波斯菊随风摇曳。这里曾是杂草丛生的背河洼地,通过实施“一段一景”工程,建成集防洪、生态、休闲于一体的绿色长廊。“三个全覆盖”视频监控24小时监测着交通、水面、工程形态,无人机巡查替代了传统人工跋涉,治黄插上科技翅膀。

在张闫楼控导工程,生态鱼道为洄游鱼类开辟生命通道;在刘庄险工,“以草养河”试验田里,葛巴草固土固沙。这些创新实践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让母亲河焕发青春容颜。今年春季,黄河滩区观测到10余种候鸟在此栖息,这是对生态治河最好的褒奖。

图:大河风光

站在新起点眺望,黄河文化新高地建设正如春潮涌动。牡丹黄河河务局的党员干部将继续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在守护安澜中传承文明,在治水实践中创新突破。让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不仅滋养沃野平畴,更浇灌出璀璨的文化之花。这朵花开在每处精心维护的工程里,绽放在每次创新突破的实践中,最终将结出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果。(魏建民)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