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3月24日讯 黄河之畔,春风徐徐,随着最后一批防汛物资从槐荫黄河河务局机关仓库转运至槐荫刘七沟防汛备料储备中心,历时3个多月的迁建工作顺利结束,一座防汛仓库在灿灿阳光下展露新颜。这座占地约500平方米的仓库,不仅承载着守护千里河堤的使命,更书写着新时代防汛保障体系的崭新篇章。
告别“老破小”搬进“大平层”
五间低矮的平房、水泥砂浆地面、吱嘎作响的卷帘门、斑驳脱落的墙皮……这座建于2007年的老仓库,虽承载了数以万计防汛物资的更迭,却在18年的风雨坚持中疲态尽显。仓库迁建并非简单的空间转移,而是对护佑黄河安澜能力的全面提升。经多次、多部门联合会商研究,最终定址层高6米、库容500平方米的刘七沟防汛备料储备中心(以下简称刘七沟新库),彻底告别“老破小”搬进“大平层”。刘七沟新库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北跨建邦黄河大桥、南依二环北路,周边还毗邻多条高速公路,可谓是建在交通枢纽上的防汛仓库,20分钟车程即可覆盖槐荫3处险工。库区通铺环氧地坪、地面平整光洁,规划主过道宽3米、副过道宽1.5米、边过道及垛垛间距0.5米,均能够满足大小作业车辆通行需求,有效提高物资装卸和进出效率。
槐荫刘七沟防汛仓库全貌(刘潇雨 摄)
物资“穿新衣”整装齐发
为确保仓库迁建过程中防汛物资减少运输损耗、避免重复搬运,本着“一次摆放到位”原则,搬家分三个阶段有序开展。一是防汛工器具全面盘点及维修养护,包括对木桩表皮打磨、捆绑铅丝,对镐头开刃刷油,以及对铁锨、油锤、冰穿等工器具的木质手柄涂刷清漆等,保证在搬迁前让物资“穿新衣”,达到最佳使用和存储状态。二是根据防汛物资的功能和特点,在大平层里规划出了“三室一厅”,货区布置合理,实现物资分类存储、定位存储:铅丝、铅丝网片及麻绳等需要码垛堆放的重吨位的物资,均集中于仓库东区;发电机及照明车因通风、防火需求,安置于西区靠窗靠门位置;西区还按从北至南的顺序依次排放4列常用工器具货架。三是搬迁按照“先重后轻、人机结合”的方式进行,在空间充足的情况下优先大型车辆作业,提高物资码放效率,而轻便量多的工器具由人工核对数量、摆放整齐,精细作业保障物资不少不丢。
木桩打磨翻新(刘潇雨 摄)
多措施守卫仓库安全
刘七沟新库配备远程监控系统,库房内东、西两角安装360°旋转摄像头,能够全面覆盖仓库面积,且监控信号与仓库管理员手机实时联通,可随时查看仓库情况,当仓库有人员出现时,摄像头会立即识别人像,并自动向管理员手机发送提示信息,及时排查偷盗风险。此外,消防设施也实现了全方位配备:上方铺设消防管道、安装喷淋设施,库内按照库房面积和重点防火区域布置2台35公斤推车式干粉灭火器和10个手持式灭火器,库外设置消防沙池。多种消防设施能积极应对多种突发情形,为仓库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摄像头拍摄仓库实时画面(马瑶 摄)
小巧思彰显槐荫特色
刘七沟新库在高标准建设的同时,结合多年的资产管理经验,积极进行创新和尝试。例如,仓库货架上的防汛工器具经常领用或更新,摆放的位置需要时常调整,而原先的物品标识牌都是固定在货架上,随物资更换位置较为不便。为此,槐荫积极尝试在物资标识牌小施“磁力”,一张带磁吸的软标识牌不仅能牢牢的吸附在货架上,还能“牌随物走”,方式灵活工作效率提高。此外,物资标识牌及上墙的制度还都融入“多彩槐荫”元素,在设计底板时加入银杏元素,彰显槐荫特色、突出槐荫风采,给仓库增添了一抹色彩与灵动。
物资标识牌底板融入银杏主题元素
槐荫刘七沟防汛备料储备中心的建成,不仅是对防汛物资管理的一次重大升级,更是对黄河安澜保障能力的一次全面提升。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不断完善防汛物资管理体系,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迅速响应、有效应对,为保护黄河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新堡垒”。(马瑶 刘潇雨)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