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4月8日讯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今天的黄河,正经历从“治河”到“幸福河”的历史性跨越,而这一跨越的基石,是无数治黄青年将滚烫的青春化作治黄路上的星火。在新征程上,齐河黄河青年正挺膺担当,他们以春光作序,奋斗为章,在母亲河畔书写着“安澜有我”的青春答卷。
理论铸魂 夯实思想之基
将思想伟力注入理论沃土,让真理的根系在血脉里抽枝展叶。
开年首周,齐河黄河青年理论学习小组便聚焦《求是》杂志开展了集中学习。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齐河黄河河务局始终将强化理论武装、自觉提升修养作为青年成长成才的“必修课”,通过“专题学习+研讨交流”“线上+线下”的多元模式,推动青年理论学习走深走实。
烟花三月,团员青年们来到黄河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站在吸泥船的铁塑前,“红心一号”精神跨过半个世纪,回荡在青年心头。在德州黄河文化展厅,青年们跟随讲解,穿越时光长廊,踏入波澜壮阔的治黄史,安澜黄河、奋斗黄河、幸福黄河三个展区展现了人民治黄的不同阶段,治水智慧与青年学习实现跨时空共振,守护与传承,传统与创新,早在齐河大地上共生共荣。
图:参观德州黄河文化展厅(孙秀 摄)
通过“理论+实践”双轨培养,青年们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文化自信,将治黄初心融入精神血脉,展现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实干争先 锤炼过硬本领
用奋斗刻度犁出青春经纬,让理想的年轮在岁月中刻录光芒。
春光正好,在潘庄管理段,青年职工们在师傅带领下正独立完成工程测量。而像他们这样的身影,在每一处防汛关键岗位都能看到——他们利用无人机开展立体巡查,用大数据分析水情,用“老黄河”传授的“耳贴坝体听水声”的土办法排查隐患,将传统经验与科技创新融合,筑起守护安澜的青春防线。
图:潘庄管理段青年职工学习工程测量(王子寒 摄)
走进小八里管理段“李涛劳模创新工作室”,墙上挂满专利证书和攻关项目清单。这里诞生了多项成果,先后获各类科技奖项97项,其中国家专利9项,黄委科技进步奖3项,黄委“三新”认定34项,山东黄河科技进步奖8项、火花奖43项;撰写重要技术报告及论文40余篇,为单位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
“刚来时连‘埽工’是什么都不懂,现在闭着眼都能摸出秸料捆扎的松紧。”青年大学生闫哲在拜师仪式上向“齐鲁工匠”李涛行鞠躬礼。工作室建立起导师总引导,师傅具体指导的递进式培养新型“师带徒”模式,让每位青年职工与业务骨干结成师徒对子,在巡堤查险、抢险演练中手把手传技,心贴心育人,营造出了浓厚而良好的“传帮带”氛围,用匠心点燃“青春引擎”。
图:“师带徒”仪式(刘涛 摄)
今日之黄河青年,站在“数字孪生黄河”的科技前沿,也扎根于“跑汛情、察河势”的实践沃土,在水政普法中前行,在宣讲中传递黄河文化,他们与大河双向奔赴,以青春为笔,以汗水为墨,在各自的岗位上展现着青年的硬核担当,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志愿先行 青春温暖两岸
把志愿精神播成光阴花海,让奉献的芬芳在黄河畔绽放星辰。
如今的齐河黄河两岸,绿意绵延的景象,已成为当地生态旅游的“打卡点”。这是齐河黄河连续多年组织植树的成果,他们是春日行军者,将脚印生成绿色GDP。在第47个植树节来临之际,齐河黄河河务局青年志愿者联合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济南市交通工程质量与安全中心等多家单位再次开展植树护绿活动,一株株树苗迎风而立,为黄河大堤增添绿意。
3月3日上午,夜雪初霁的齐河,道路结冰难行,齐河黄河河务局志愿服务团队立刻出动,开展扫雪除冰,以实际行动践行志愿服务理念,在春寒料峭中暖意徐徐传递,也拉开了学雷锋活动的序幕。
图:植树活动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在“学雷锋纪念日”,团员们用深情的语言分享雷锋故事,传递出雷锋精神强大的感召力。二十余名团员青年到达南坦险工,他们沿着母亲河细致清理岸边的垃圾。清理过程中,志愿者们还向过往居民宣传环保知识,倡导群众爱河护河、节水护水,以实际行动为保护母亲河贡献力量,用“志愿红”扮靓母亲河。活动期间,齐河黄河河务局团支部组织团员开展“学雷锋”线上答题活动,普及雷锋精神和志愿服务相关知识,进一步增强了团员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丰富的活动形式,将雷锋精神和志愿服务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图:诵读雷锋故事
以春为约,不负韶华。从惊涛拍岸的防汛战场,到绿意盎然的生态长廊,从工程测量的现场到水政普法的路上,齐河黄河河务局的青年们用脚步丈量河岸,用科技赋能治黄,将个人成长融入大河安澜的时代使命。黄河为卷,奋斗作笔,他们用科技之智、生态之思、文化之魂,让青春与大河共鸣,理想与实践交织,续写着与黄河的青春故事。(邹红光)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