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4月17日讯 阳春三月,漫步东明黄河大堤,新植的苗木在春风中茁壮成长,淤背区内耐盐碱苗木成方成带、连点成片,刚完成养护的植株叶片油亮润泽,尽显蓬勃长势。这是东明黄河河务局持续推进春季植树造林、筑牢黄河生态屏障的阶段性成果写照。
东明黄河河务局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在黄河沿岸掀起春季植树热潮。通过“三强化”举措,构建起“规划-实施-管护"全链条工作机制,为黄河安澜和生态修复注入绿色动能。
统筹谋划强部署,科学规划绘蓝图
东明黄河河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姚国栋目光扫过淤背区那片树木生长状况欠佳的区域,神色坚定地表示:“这片区域因土地较为贫瘠,树木生长受到一定限制,存在部分树木分布稀疏的情况。我们必须秉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通过科学合理地配置乔灌木,精心打造层次分明且功能完备的生态防护体系,切实达成防洪工程与生态景观的有机融合。”
查看土壤商情调度树木养护工作
为确保植树工作收获切实成效,东明黄河河务局领导班子早早着手谋划,进行了极为周密的部署。局长姚国栋多次亲自带队,深入到防浪林以及淤背区等绿化重点区域开展实地调研,还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并制定植树方案。面对淤区存在的树木分布不均、部分地段树木相对匮乏这一状况,在具体实施进程中,该局创新性地建立了 “领导包片、部门联动” 工作机制,将植树任务细致地分解到各个管理段。借助无人机航拍、GPS 定位等先进科技手段,精准确定种植区域,保证苗木的间距、行距严格符合规范要求。与此同时,该局严格把控苗木采购标准,精心挑选耐旱、抗风且耐盐碱的乡土树种,为苗木的高成活率筑牢根基。
河地融合聚合力,植树造林掀热潮
3月12日,东明黄河大堤张寨段彩旗招展,由东明县人民政府、东明黄河河务局联合主办的“河地融合植树节”活动火热开展。市、县领导班子成员与干部职工、志愿者200余人挥锹培土,栽植景观苗木2000余株,在淤背区形成一道靓丽的“绿色屏障”。这是该局深化“河地融合”机制的生动实践,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推进防浪林、淤背区空白段补植项目。
志愿者参加植树节活动
在专业队伍建设方面,该局组建“党员突击队”“青年先锋队”,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各管理段职工发扬“钉钉子”精神,克服地形复杂、土壤板结等困难,采用“人机协同”作业方式,利用挖掘机进行树坑开挖,人工进行苗木栽植,确保种植效率与质量双提升。经过不懈努力,昔日的淤背区空白段逐渐披上绿装,成为黄河岸边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精细管护保成效,久久为功守初心
“三分栽、七分养”,东明黄河河务局始终把后期管护作为植树工作的重中之重。该局建立“专人负责、定期巡查”管护机制,为每棵苗木建立“电子档案”,详细记录种植时间、树种、管护措施等信息。针对春季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采用“滴灌+漫灌"相结合的方式,确保苗木喝足“返青水"。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开展病虫害防治培训,指导职工科学使用生物药剂,实现绿色防控。
开展树木害虫治理、叶面肥施肥
在堤防工程沿线,该局还设置了生态保护宣传牌,提醒过往群众爱护树木、保护生态。通过“以林养林、以绿促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部分苗木已开始产生经济效益,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新途径。
如今,漫步东明黄河大堤,新植苗木亭亭玉立,生态廊道绿意盎然。今后,该局将持续以“植绿、护绿、兴绿”为主线,深化河地融合,强化科技赋能,努力打造“防洪保障线、生态景观线、文化传承线”三位一体的黄河生态廊道,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东明力量。(赵大鹏 武先超)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