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4月23日讯 暮春四月,河水汤汤。淄博黄河防汛抢险培训基地,2025年山东省省级水旱灾害防御实训演练在此展开。无人机编队掠过水面,智能监测设备在堤坝上实时运转,身着橙色救生衣的抢险队员们穿梭于各个实训区域,传统治河技艺与现代科技在此碰撞融合,上演着守护黄河安澜的实战练兵。
守正创新:激活千年治河“基因库”
在传统埽工区,老河工李春峰手持柳把演示”埽工“技术:”这是宋代《河防通议》记载的‘五子桩’工艺,清代林则徐治河时曾用此法堵口。操作要‘三压三抬’,确保柳枝、秸料铺密实。”队员们按指导将柳枝、秸料层层叠压,用铅丝绑扎成千斤重的柳石枕,“外稍料密密铺,内乱石层层摆。稍料密,肚不破;绳扎紧,枕成型。”古老谚语在实操中成为技术口诀。
图片一:实训演练队伍列队待发(郭珏龙 摄)
“黄河号子”展示区,“嘿哟嗬——”的号子声中,队员们合力夯打挂柳桩,动作整齐划一,展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培训总负责人孟祥涛介绍:“我们将传统技艺数字化,开发视频教学系统和虚拟场景训练模块,让年轻队员通过沉浸式训练,3天就能掌握过去3个月才能学会的技能。”
基地实训区域,传统与现代技术对比鲜明又协同互补:传统技艺展示区各种险情图板生动形象,管涌险情训练区沙袋围井与拼接式围井并列,铅丝网片编作区旁摆放着新型土工网袋,古代“夯硪”工具与现代液压打桩机相邻陈列。“传统技艺是治河根基,现代科技是升级动力,两者缺一不可。”基地负责人表示,“老把式+新科技”培训模式,正成为提升抢险队伍能力的重要途径。
文化铸魂:培育新时代治河“生力军”
齐韵黄河文化展馆内,防汛展区系统梳理治河历史脉络:从明代潘季驯“束水攻沙”的治河理念,到当代“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生动展现着治水智慧的传承脉络。展柜中,建国后黄河大洪水时使用的煤油灯、独轮车等工具,生动呈现不同时期党和人民群众防汛抗旱的奋斗历程。
近年,淄博黄河致力打造“黄河文化、科技、教育、防汛”四位一体研学路线,将文化体验融入实训过程。在黄河文化馆内,队员们聆听着姜太公设水官、齐桓公“无曲防”的治水典故;在黄河法治文化基地,通过语音系统让大家深入了解黄河保护法。"我们不仅要培养技术过硬的抢险队员,更要培养有文化认同感和使命担当的新时代河工。”基地负责人说。
图片二:安澜湾法治文化广场一瞥(程传来摄)
当演练进入"坍塌抢险"环节,队员们在协同作战时自发喊起黄河号子。古老的号子声与机械作业声交织,远古的呼唤与今时的呐喊融汇在一起,形成独特的精神纽带。水利厅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中心总工程师蔡保国评价:“防汛抢险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精神的传承。黄河号子凝聚的团队协作精神,至今仍是激励队员的重要力量。”
科技赋能:构筑智慧防汛“新长城”
“孟口险工出现坝裆根石走失险情!”“智巡”系统警报响起,抢险队立即响应,迅速启动抢险预案。无人机在险情处置中发挥关键作用:空中巡查实时传回高清影像,精准定位险情位置及尺寸,为指挥中心提供决策依据。淄博黄河已将无人机巡查纳入日常,实现工程、河势、险情巡查全覆盖,成为现代治河重要技术支撑。“相比传统人工查险,效率提升了5倍以上,能在险情萌芽阶段精准处置。”抢险队技术负责人介绍。
图片三:无人机开展险情巡查(程传来摄)
基地管理人员点开手机APP,水池周边瞬间化作9大险情频发区域:渗水、管涌、漏洞、滑坡、裂缝、跌窝、坍塌、漫溢及决口等险情依次显现,生动再现了从险情发生到演变全过程。基地设计施工阶段,埋设了异形管道、气囊、出水阀等设施,并借助电磁阀精确控制出水压力、流速等科技手段,确保险情模拟具备高仿真、强突发,易控制性的特点,为堤防险情识别、判断、评估及防汛抢险处置提供良好场景环境。
基地试验水池旁,黄委水科院课题组正在进行坝岸边坡冲刷监测试验;水闸抢险区“山东理工大学水工新材料课题研学点”标牌醒目。近年来,淄博河务局依托防汛抢险基地,与科研机构、高校建立长期合作,积极开展新材料、智能装备、数字孪生等领域研究。山东黄河“智慧防汛”平台更为现代防汛插上腾飞的翅膀:指挥中心大屏上,实时显示全流域雨情、洪水演进、工程响应、人员调度数据,通过数字孪生模型可视化模拟防汛场景,为科学决策提供全链条支撑。
使命担当:守护母亲河“生命线”
春日黄河岸边,安澜湾景区游人如织,齐韵黄河文化馆内,参观者驻足聆听治河故事,黄河法治文化基地,人们正接受着法治洗礼。这份宁静,正是防汛工作的终极目标。为了守护这份安宁,实训基地的演练从黎明持续到深夜:白天,队员们在烈日下强化抢险训练,号子声、口令声、机械声此起彼伏;深夜,防汛会商室里灯火通明,年轻的技术骨干围绕洪水演进模型展开激烈讨论。90后工程师小朱盯着屏幕说“结合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此处需加强巡查,预防根石走失发生坍塌险情。”20分钟后,抢险队报告“报告指挥中心,堰里贾控导坝岸坍塌险情完成抢险,险情完全得到控制。”
图片四:抢险队在进行渗水险情临水铺盖抢险演练(郭珏龙 摄)
4月11日,为期4天的培训演练圆满结束,水利厅防汛抗旱物资储备中心副主任曹安倜总结:“本次培训演练达到了‘提升防汛能力,增强抢险技术’的目的。”淄博河务局副局长陈峰对防汛现代化充满信心:“我们正加快推进数字孪生黄河建设,未来这里将成为智慧防汛的创新高地。”。
站在堤坝远眺,蜿蜒的黄河大堤如钢铁长城横卧岸边,见证着治河人代代守护的誓言。此处实训不仅是技术装备的检验,更是对“让黄河成为永远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使命的践行——当传统智慧在科技赋能中焕发生机,当文化精神在实战磨砺中持续升华,新时代治河人正以更加坚实的步伐,迈向大河安澜的千年梦想。(程传来 丁华)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