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4月29日讯 走进鄄城黄河河务局左营管理段,黄白相间的真石漆外墙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庭院里新栽的绿植随风摇曳,职工们端着餐盒从敞亮的餐厅走出,谈笑声中满是轻快。这个扎根黄河岸边的基层管理段,刚刚经历了一场历时五个月的“焕新手术”。从斑驳老楼到现代庭院,从昏暗的走廊到明净的办公区,这场脱胎换骨的变化,不仅重塑了基层治黄单位的面貌,更让驻守在此的黄河人找到了“家”的温度。
图:庭院外景
时光刻痕:改造前的岁月印记
“每次下大雨都像打仗。”站在重新铺设的防滑地砖上,老职工杨克球指着卫生间回忆道。那里曾是漏水最严重的区域,墙面层层叠叠的水渍像年轮般记载着建筑的老去。外墙涂料早已斑驳脱落,像件打满补丁的旧棉袄;内墙霉斑与墙皮共生,职工们戏称“办公室的立体地图”,仿佛在诉说着与风雨抗争的岁月。
最让职工们头疼的当数生活区。不足10平方米的卫生间里,蹲便器与洗手池挤作一团,早高峰时总要上演“错峰如厕”的默契;厨房抽油烟机形同虚设,炒菜时烟气顺着走廊漫进办公室,这些细碎的困扰,如同鞋里的沙粒,日复一日磨损着基层治黄人的热情。
图:改造前的厨房操作间
“不是说艰苦环境更能锻炼人吗?”青年职工小郭翻出手机里的旧照片:开裂的墙皮、渗水的窗台……这些画面定格了改造前的真实模样,也记录着一代代黄河人“将就”的坚守。
匠心打磨:五个月的蜕变之旅
2025年1月,随着第一铲旧墙皮落地,左营管理段装修改造工程正式启动。脚手架像蚕茧般包裹住办公楼时,职工们把办公设备搬进临时办公室。真石漆粉刷采用“分段滚涂+喷枪修正”工艺,让原本凹凸不平的墙面呈现出细腻的砂岩质感;内墙重新铲除粉刷,从铲除空鼓层到环保涂料施工,全程采用家装级工艺管控;原有塑钢窗全部更换为断桥铝窗,解决“透风难题”。
生活区改造成为焦点工程。设计师三易其稿,将原本局促的卫生间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增设独立淋浴间和全自动感应冲水器;厨房按照明厨亮灶标准重建,集成灶具与油烟系统让油烟无处遁形;餐厅重新设计装修,每个细节都透着人性化考量。最让职工们惊喜的是庭院改造:新扩建的围栏延展了视觉空间,庭院增铺人行步道,增种小叶黄杨等灌木,提升了绿化覆盖率。
图:专班定期督导
施工期间,该局成立了工作专班,每周收集意见建议。有老同志提出“灯具安装不协调”,施工方当即返工调整;年轻人建议在卫生间洗手镜上增设感应光带,施工方当即按需增加。这种共建共治的模式,让改造工程既注入了现代办公基因,又紧贴职工实际需求,让生活更加便利。
向阳而生:焕新空间里的幸福密码
“这墙面比我家新房还讲究!”管理段职工李超摸着墙面感叹道。的确,米白色真石漆与深灰勾缝形成的几何韵律,让原本沉闷的建筑焕发出现代气息。走进办公区,崭新洁白的墙面搭配深灰色踢脚线,LED平板灯洒下均匀的暖光,将黄河堤岸的风景框成天然壁画。
图:改造后的厨房操作间
生活区的变化更具温度。卫生间干湿分离的设计终结了“踩水坑”的尴尬,镜前灯带让晨起洗漱多了份仪式感;厨房里不锈钢操作台光可鉴人,储物柜分层分区让锅碗瓢盆各得其所;淋浴间的浴霸“热气腾腾”,让冬天淋浴不再“瑟瑟发抖”;餐厅飘着小米粥的香气,组成现代化“能量补给站”。最受欢迎的是“职工驿站”,图书阅览室、台球室、乒乓球室等暖心配置,让这里成了交接班时最热闹的角落。
此心安处:庭院里的诗与远方
站在管理段远眺,黄河大堤蜿蜒东去,与焕然一新的庭院构成动人画卷。这场改造带来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升级,更重塑了基层治黄人的精神家园。管理段职工张灿把绿萝摆上窗台时说:“环境美了,心气就顺了。”这句话道出了所有职工的心声——当剥落的墙皮焕然一新,当昏暗的走廊明亮整洁,当每个角落都充满人性化设计,坚守就有了诗意,奉献便多了份从容。
如今的左营管理段,清晨有职工在庭院慢跑健身,午间休息有人练书写字,下班后乒乓球室有人大汗淋漓。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场景,构成了新时代治黄故事的生动注脚。正如该局局长妙心瑞所说:“我们改造的是房子,温暖的是人心;提升的是环境,凝聚的是力量。”
暮色渐浓,管理段的灯光悄然亮起,宛如黄河岸边的明珠。这灯光照亮的不只是巡查归来的夜路,更映照着基层黄河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老旧庭院蜕变成现代化治黄基地,当“将就”变成“讲究”,左营管理段的故事正在给出新的答案:幸福河的建设,既要安澜惠民的宏大叙事,也需要这般充满温度的细节描摹。(文:牛思涛 袁静 图:吕志星、李志生)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