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5月9日讯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章丘黄河河务局以水利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为“出鞘利剑”,构建起覆盖责任落实、科技防控、隐患治理的全链条安全防护体系,为水利工程安全打造固若金汤的“金钟罩”。
责任链+制度网双轮驱动,打造风险管控“责任金钟罩”
在章丘黄河河务局办公楼前,“六项机制”标识牌笔直矗立。从安全隐患到危险源信息,再到监督、管控责任人,安全职责清晰列明。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六项机制”建设领导小组,将责任链条延伸至工程建设、防汛抗旱、水政执法等各业务领域,形成“一把手牵头抓总、分管领导分片包干、科室段所具体落实”的三级责任网络。
办公楼前的“六项机制”标识牌
为避免责任虚化,该局创新推行“责任清单+隐患报告”双轨制:一方面制定安全生产承诺书,将不同岗位的安全风险细化,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最后一厘米”;另一方面建立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将风险查找、隐患整改等工作实绩纳入干部职工年度考核。
“现在每个职工都清楚自己的‘责任田’,从被动执行到主动担当,安全意识真正融入了日常工作。”工程管理科负责人徐海涛谈道。
在河王控导巡查现场,安全员正对照“六项机制”明白纸进行每日巡查。这本融合了详细释义及相关风险场景的手册,是章丘黄河河务局将“六项机制”转化为实操指南的创新成果。
针对水利工程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该局建立“排查+研判”工作机制:每季度组织专家团队对重点区域开展拉网式危险源辨识,累计排查各类风险点201处;召开风险研判会,运用LEC法对风险等级动态研判。制度的刚性执行让风险管控从“经验驱动”转向“制度驱动”,为安全生产装上了“稳定器”。
科技赋能+两化建设深度融合,筑牢动态防控“智慧金钟罩”
黄河章丘段上空,一架搭载广角镜头的无人机正按预设航线巡航,实时回传的画面清晰显示着黄河两岸的情况。这是该局构建“科技兴安”体系的重要一环——智慧安全监管平台,整合了无人机巡检、视频监控等技术,实现对27公里黄河堤防、11处重点工程的24小时动态监测。
无人机巡查
“过去人工巡查一次需要4小时,现在依靠监管平台,只需要15分钟,提高了安全性和巡查效率”黄河管理段职工感慨道。2024年以来,通过智能监测系统提前发现并处置水沟浪窝、行人危险河域游玩烧烤等隐患18起,预警效率提升30%。
章丘黄河河务局大力推进“两化建设”,将在线分析、纵横对比的立体巡查新模式融入日常管理流程之中,实现从“事后发现”到“事前预警”的重大转变,把安全隐患遏制在萌芽状态,做到防早、防小。
黄河段职工“两化”建设换装仪式
如今,在章丘黄河河务局管辖的管理段,视频监控系统在工程养护、安全生产中的作用举足轻重,能实时捕捉工程设施的细微变化;视频会商系统更是高效便捷,将上级指示精神精准传达到管理的各个角落。“智慧黄河”的强大引擎,正在章丘河畔澎湃轰鸣,为章丘黄河的安全与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隐患清零+应急闭环全程守护,锻造本质安全“硬核金钟罩”
“防暑降温措施落实得怎么样?”
“用电用气是怎样进行管理的?”
“消防器械是否及时月检?”
近日,章丘黄河河务局工程管理科组织对管辖的工程、宿舍、食堂开展拉网式隐患排查,进一步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今年以来,像这样的拉网式排查,章丘黄河河务局已经连续开展了多次,累计整改各类隐患49项,整改完成率100%。
“现在隐患排查不仅要‘找问题’,更要‘治根本’,通过全面排查从源头消除风险。”该局安全领域分管副局长邢伍防郑重道。
章丘黄河河务局建立涵盖12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体系,并每年开展跨部门应急演练。2024年6月的消防应急救援演练中,值班室预警、火警侦测上报、应急疏散转移等环节无缝衔接,从预警到处置完成仅用时35分钟,较往年缩短近一半时间。
防汛抢险演练现场讲解捆铅丝笼
应急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日常的“强基固本”。该局组建了150人的应急抢险队伍,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与属地人武部、应急管理局、街道办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打通信息共享、资源调配的“最后一公里”。
安全生产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在守护母亲河的征程上,章丘黄河河务局正以“六项机制”为笔,以责任与智慧为墨,书写着水利安全生产的时代答卷,让“金钟罩”的光芒始终闪耀在黄河安澜的征途上。(万晓东)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