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启新程大河宁

——菏泽黄河河务局2025年开局工作纪实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5-14 来源:本站原创

本战5月14日讯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和睦的春风为黄河带来暖暖春意,广袤的黄河菏泽段一派繁忙新景。从坝头滩区的安全普查,到淤背区里的苍翠欲滴,从引黄涵闸的河水奔腾,再到文化创新活力的竞相迸发……一幅人勤春早、生机盎然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聚焦主业 筑牢安全防线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繁侵袭,灾害复合风险持续攀升,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形势复杂,菏泽黄河人深刻认识到,唯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强化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才能为沿黄人民群众筑起坚固的安全堡垒。

责任落实是将使命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重要保障。隐患排查是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关键环节,也是确保防御体系有效运转的重要基础。为切实筑牢黄河汛期安全防线,菏泽黄河河务局组织一线职工开展2025年汛前防洪工程安全普查。这些奋战在治黄一线的职工,如同分布在185公里河道沿线的“安全哨兵”,时刻保持警惕,严密监测着每一处潜在的灾害隐患点。他们以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对每一个隐患点进行深入排查,详细记录相关信息,并建立起隐患整改台账。

图:进行河势查勘

为全面、精准掌握黄河菏泽段汛前河势变化情况,菏泽黄河河务局对辖区内185公里河道进行河势查勘,特别邀请退休专家马金朝、苏金超现场指导。查勘人员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兼顾河道两岸,对水边线、主溜线、河心滩、滩岸坍塌情况以及靠水工程运行状态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查勘,详细记录各项数据,并运用影像设备,完整留存重点工程、重点河段的资料。

精建细管 绘出景美堤绿

阳春三月,万物勃发。当春风拂过黄河之畔,一场守护生态、播种希望的行动在菏泽大地悄然展开。

图:履行植树义务,共建美丽中国”义务植树活动

3月12日清晨,菏泽市直机关志愿者奔赴东明黄河大堤张寨段淤背区,投身于“履行植树义务,共建美丽中国”义务植树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绘就生态黄河的壮美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植树现场,志愿者们热情高涨,分工协作。扶苗、挥锹、培土、浇水,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默契十足。很快一株株树苗迎风而立,为春日的黄河注入了勃勃生机和盎然春意。

同样火热的场景在杨集险工背水坝肩上演。55岁的刘瑞华一边熟练地铲土,一边向青年职工传授着植树经验:“培土的高度一般高于地面20-30公分左右,避免雨季积水的同时,也不会让苗木因培土过高而影响根系的呼吸以及生根。”

为筑牢生态屏障,该局以“开局即冲刺”的姿态,立足汛前工程普查成果,系统谋划春季植树绿化工作,科学编制绿化实施方案,精准规划淤背区栽植布局,通过多渠道遴选优质苗木、统筹调配灌溉水源。组织专业养护队伍,严格执行标准化浇水流程,对新植苗木实施精准灌溉;同步开展松土封坑、覆膜保墒作业,利用物理防护技术阻断水分蒸发路径,为苗木生长打造最优环境,全力提升绿化工程成活率与生态效益。

“近5年,菏泽黄河河务局累计完成植树已逾40万株,全面完成生态屏障带建设五年规划既定任务。”该局党组书记、局长孙文华言语间满是自豪。

兴水为民 彰显民生情怀

汩汩黄河水,悠悠润阡陌。

当前正值小麦灌溉的关键时期,菏泽黄河河务局主动担当,多措并举做好春灌引水工作,将黄河之水化作“及时雨”,滋润着百姓的“心田”,为广袤麦田带来无限生机与希望。

“黄河水来得很及时,我们家五亩多地,一晌午就浇完了。”望着潺潺流入麦田的黄河水,鄄城县郑营镇东申河口村申崇轻难掩心中喜悦,激动地感慨道。

图:防办人员沿引水路线进行水调督查

自春灌工作启动以来,该局防汛办公室联合各闸管所构建起全链条精细化调水体系。严格执行上级调水指令,依托实时监测系统动态跟踪引水进程,通过24小时值班值守与高频次水调督查,确保输水安全稳定。深化跨部门协同联动机制,主动对接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及灌区管理单位,建立信息共享、应急联动工作模式。通过科学调配水量、优化输水线路,最大限度提升黄河水资源利用效率,将每一方“生命之水”精准输送至田间地头,为夏粮稳产增收筑牢坚实水安全屏障,奏响“水润沃野、粮安天下”的春灌协奏曲。

从法到治 夯实联动根基

用法治力量守护好黄河,关键要在落实上下功夫、在行动上见真章、在实施上求实效。

图:菏泽黄河检察公益诉讼协作平台启动仪式

又是一年4月1日,在黄河保护法实施两周年之际,菏泽黄河河务局携手菏泽市人民检察院,共同启动菏泽黄河检察公益诉讼协作平台。随着“菏泽黄河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指挥中心”在高村黄河历史文化苑揭牌成立,一套“法治利剑+公益守护”的协同机制正式落地。这不仅是部门联动的创新实践,更是以法治之力筑牢黄河生态安全屏障的生动注脚。

利器在手,重在见效。今年来,菏泽黄河通过构建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检察公益诉讼协作的“双轮驱动”模式,对涉河水事违法行为形成强力震慑,从加密河道巡查频次到深化联动,该局在一系列“组合拳”下迅速破获一起涉河违法采砂案件,既守护了河道行洪安全,也让“爱河护河”的理念深植干部群众心间,为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守正创新 讲述治黄故事

新年启新程,文化赋新能。菏泽黄河河务局以“三个二工程”擘画2025年黄河文化建设蓝图,力求实现文化硬件设施与软件内涵的“双提升”,让黄河文化绽放时代光彩。  

菏泽作为人民治黄的起步地,是名副其实的黄河治理红色文化遗产资源重地。今年,拥有100多年历史的高村险工入选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这一荣誉不仅是对菏泽黄河治理历史成就的肯定,更标志着该局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领域迈出了坚实步伐。同时,该局以高村险工为核心支点,向外辐射拓展,匠心打造引黄兴利示范基地与抢险文化传承基地,将特色节点串联成线,深度挖掘、精心培育,全力塑造极具影响力的黄河治理红色文化品牌。

图:组织人员普查菏泽黄河沿线碑刻

1月17日,菏泽黄河治理碑刻集释《金石流芳》编写工作正式启动,工作人员跨越菏泽、济南、淄博等地,深挖黄河碑刻资源,并与齐鲁工业大学展开深度研讨,精心筛选40余通承载治黄智慧的珍贵碑刻,通过古代碑刻所记录的黄河变迁、水患灾害以及治理事件,深入分析研究黄河在菏泽的历史演变进程、治河思想、治理方略和修防技术,深度挖掘古代人民治理黄河的智慧与创造力,为现代黄河防汛工作提供有益借鉴。这项工作不仅是对黄河碑刻遗产的系统性梳理,更成为培育青年人才的“练兵场”——通过碑刻普查、研究与编写,一支专业素养过硬、文化情怀深厚的青年队伍正在茁壮成长,为黄河文化的传承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春潮涌动,风帆正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菏泽黄河河务局正实干笃行、奋楫争先,奋力书写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让千年黄河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孙亚杰)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