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菏”相伴共发展 校局融合开新篇

--菏泽黄河河务局与菏泽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侧记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5-14 来源:本站原创

本战5月14日讯   火红五月,万物欣荣。在牡丹飘香、绿意盎然的菏泽学院里,菏泽黄河河务局与菏泽学院以“党建铸魂、科研攻坚、教育赋能、实践淬炼”为目标,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项校局融合守护母亲河的创新实践自此落地生根,也标志着菏泽黄河保护治理与地方高等院校教育协同发展进入新阶段。

这是高位谋划的战略抉择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校育人使命的深度耦合,源于对“国之大者”的深刻把握。菏泽黄河河务局高度重视本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工作,成立由局领导挂帅的专项工作组,多次赴菏泽学院开展实地调研。双方以“需求牵引、资源互通、协同攻关、成果反哺”为核心理念,瞄准治黄实践需求与高校创新供给的结合点,围绕黄河治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组织开展专题研讨,最终形成覆盖“党建共建、科技攻关、育人创新”的全方位合作框架,为协议签署奠定坚实基础。

图1

“菏泽黄河保护治理存在诸多难点、痛点,水沙关系优化、生态修复技术突破、智慧化管护水平提升等难题亟待解决。破解这些困局,既需要河务部门的实践经验沉淀,也离不开高校的科研智慧与人才支撑。菏泽学院的学科优势、科研实力与我局的实践资源、工程经验深度融合,将加速攻克菏泽黄河治理中的技术难题,为‘幸福河’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菏泽黄河河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孙文华这样说道。

这是红色基因的传承工程

以党建共建为枢纽构筑育人新高地,是此次战略合作的核心要义之一。九曲黄河在菏泽入鲁,人民治黄在菏泽起步。1946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黄河治理机构——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在菏泽成立,老一辈治黄先驱面对国民党军队和黄河洪水两大敌人,一手拿枪、一手拿锨,修堤固坝、抗洪抢险。

图2

近年来,菏泽黄河河务局依托菏泽黄河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将红色治河文化、黄河文化嵌入现有黄河防洪工程,建设、提升高村黄河历史文化苑、刘庄稚璜文化广场、苏泗庄治河历史公园、仲潭红色码头等文化点,形成集文化、教育、研学、技艺传承和旅游于一体的黄河红色文化保护传承线,全景式展现菏泽黄河文化的精神之红、生态之美、文化之韵、治理之效。下一步,双方将以黄河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联合开发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特色的教育课程,组织师生在治黄工程开展沉浸式党性教育,推动治黄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通过互派专家讲授专题党课、共建实践教育基地等举措,实现党建经验与治黄智慧的交互赋能,让党旗在黄河治理与育人的前沿阵地高高飘扬。

这是科技赋能的协同攻坚

菏泽学院坚持“质量立校”战略,近日,智慧水利本科专业获教育部批准备案,更是填补了山东省内该领域专业空白,为双方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协作提供了高纬度平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仪式上,双方聚焦黄河治理关键领域,广泛交流意见,为协议落地见效谋篇献策。双方决定整合优势资源组建联合科研团队,建立“问题共研、技术共克、成果共享”的协同攻关机制。通过开放数据资源、共享实验平台、联合申报课题,推动基础研究与技术应用双向奔赴。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为技术创新注入源头活水,加速科研成果向治黄实战转化。

图3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人才培养领域,双方创新人才共育的机制,打破体制边界,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模式。菏泽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揭牌,推动了学术理论与治黄实践有机衔接。菏泽黄河河务局6名高层次人才代表受聘校外兼职教授,促进了师资力量与行业经验的深度交融...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为治黄事业储备复合型人才,更探索出高等教育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的新路径。

校局合作谋发展,协作共赢谱新篇。随着协议内容的落地实施,双方将共同书写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菏泽篇章,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李国豪 杨开元)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