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老埽工” 遇上 “新机械”

——邹平黄河柳石枕捆抛车参与山东省黄河防汛抢险协同演习小记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7-8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7月8日讯   仲夏时节,大河奔涌。防汛备汛,战鼓正酣。

山东省黄河防汛抢险协同演习在聊城东阿河段紧张有序开展。现场模拟险情指令下达后,一辆橙色的机械迅速驶入抢险区域——邹平黄河河务局研制的柳石枕捆抛车正以“实战姿态”,与延续千年的黄河埽工技术展开一场“时空对话”。

图:防汛演习

操作人员熟练展开环抱式捆抛装置,迅速完成设备组装,随即与备料人员配合,将柳枝与石料快速铺入抓齿,启动液压系统压实、铅丝捆扎……短短10分钟,一具直径1.2米、长8米的柳石枕制作完成。设备搭载枕体灵活转向,沿堤坝行驶几十米后精准定位,液压驱动装置轰然打开,柳石枕应声入水,稳稳护住坝体。

模块化 “移动单元”:机动性让抢险跑出 “加速度”

柳石枕捆抛车的“机动性”在本次演习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堤岸陡坡还是滩地泥泞,该设备都能快速就位并完成组装。“异地做枕、就近抛投”的功能设计更是让人啧啧称奇。“传统工艺里最费劲儿的‘捆扎关’,现在靠机械牵引轻松搞定,人员投入直接少了60%。”现场操作手苏波指着设备介绍,“你看它转弯半径小,能在狭窄堤段灵活调度,去年汛期我们在险工地段试过,从接到指令到完成抛投,比老办法快了3倍!”

图:设备全貌

更让参演人员惊叹的是设备的“即插即用”能力。完成抛投后,仅用8分钟就拆解装车,迅速转移至下一个险情点。这种“打游击”式的抢险模式,彻底打破了传统埽工依赖固定场地制作的局限。据邹平黄河河务局技术人员介绍,该设备在黄河防汛演习中已多次验证:当多台设备在800米范围内协同作业时,可形成“流动抢险链”,料物抛投效率提升近5倍,且捆扎牢固度比人工操作提高了30%,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抢险中“人力不足、运输滞后”的痛点。

“三预”机制:以练为战的防汛机动实践

高机动性的底层逻辑,依托于一套成熟完善的 “预案—预演—预备” 三预机制体系。针对捆抛车作业特点,该局提前制定《设备应急维修预案》《区域资源调配预案》《物料速供预案》等6项专项方案,其中《区域资源调配预案》详细摸排了邹平境内20家工程机械企业,与8家签署《防汛优先调用协议》,建立涵盖液压件、运输车辆、备用动力装置的应急资源库。

图:设备调度迅速响应

到达演习现场后,邹平黄河河务局操作人员发现设备与现场机械存在型号差异,无法实现组装,立即启动预案,通过预储的邹平企业资源库,迅速锁定相应机械公司,并协调平板运输车待命,实现“1小时资源速联、2小时跨区运输”。

“从发现型号不匹配到完成调配,每个环节都按预案流程推进。”参演负责人韩斐展示的《区域响应流程图》显示,预案中预设了“邹平-东阿”3条应急运输路线,标注了高速出口至堤段的最优路径,甚至细化到运输车限高限重参数。这种“提前摸排+路线规划+企业联动”的机制设计,让区域调配效率比常规流程提升4倍,充分体现“训练有素、紧张有序”的应急纪律性。

从邹平基地到东阿河段的180公里应急连线,印证了三预机制的前瞻性——不仅考虑设备本身的机动性,更将“区域资源调度”纳入防汛体系。正如预案订立之初,卜鹏副局长所言,“当预案覆盖从‘零件适配’到‘百公里运输’的全链条,科技防汛才能真正成为‘有备无患’的安澜屏障。”

传统为“基”科技为“翼”:治黄初心的时代传承

“老埽工用柳枝护堤,靠的是以柔克刚;新机械让柳枝石料‘跑起来’,靠的是科技赋能。”现场专家点评。这台设备并未抛弃传统埽工的抢险原理,而是通过机械化改造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机。

图:抛投

当捆抛车在堤岸间灵活转向,将柳石枕精准抛入指定位置时,治黄人手中的铅丝钳虽已被液压阀替代,但“守护黄河安澜”的初心从未改变。从“人工肩挑”到“机械驰骋”,这场“老埽工”与“新机械”的相遇,不仅是防汛技术的迭代,更是治黄人对“科技护河”的永恒探索——正如创新工作室墙上的标语:“让传统智慧搭上科技快车,黄河安澜才有更坚实的保障。”(苏超越)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