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7月16日讯 仲夏时节的黄河,水流裹挟着黄土高原赋予它的浑厚泥沙,奔涌不息。2025年汛期调水调沙期间,东明黄河河务局霍寨管理段全体人员闻令而动,将防汛工作视作不容有失的责任使命,将守护黄河安澜作为贯穿始终的行动主线。
责任在肩 指令落地生根
调水调沙的“号角”一吹响,霍寨管理段便迅速响应。该段第一时间组织人员,传达上级工作精神、安排部署自身工作。上级关于防汛工作的最新部署和要求,像接力棒一样,从段长手中清晰、准确地传达到每一位职工,没有繁文缛节,只有如何落实。
把巡查观测、险情预警、涉水安全、雨后抢护以及智慧云黄河应用等防汛重中之重的细节,不折不扣地执行到我们负责的每一米堤防、每一处滩区。
图:防汛部署会
会议结束,大家眼神交汇,无需多言,便迅速奔赴各自岗位。守护黄河,于霍寨管理段而言,从来不是口号,而是刻进骨子里的行动自觉。
昼夜不息 守护大河脉动
守护黄河安澜,“知河”是基础。霍寨管理段构建起“铁脚板+科技翼”的立体巡查网络,编织成一道严密的防护线。
“叮铃铃……”清晨5点,闹钟响起。
“走!穿好救生衣,拿上工具、记录本看河势去。”
“呀!小丁,你是不是第一次参与调水调沙,这么早起来肯定困吧?”
“不困,作为‘新新黄河人’还是第一次参与,有点小激动呢!”
众人哈哈一笑便穿戴整齐前往堤坝巡查,两个多小时的河势查勘、滩唇出水高度测量,汗水早已湿透衣襟,但他们依旧目光如炬,专注地查勘河势走向,精准测量着滩唇出水高度,记录着水流的每一个微妙变化。
图:测量滩唇水位高度
与此同时,无人机如鹰隼般升空,如同延伸的“天眼”,以更广阔的视角俯瞰河道,精准捕捉人迹难至区域的细微变化。
当暮色四合,堤岸上的手电光便成了流动的星火,夜巡组接续了这份责任。迎着夜晚微凉的河风,警惕地巡视着黑暗中的河道,倾听水流的声音,捕捉任何异常的迹象。
每一次巡查归来,无论多晚,观测点、水位、滩唇高度、河势描述、隐患标记……所有数据都被一丝不苟地记录。这些带着泥土气息和露水痕迹的记录,是霍寨管理段感知黄河脉搏、预判风险的最原始凭证,也是上级指挥决策不可或缺的基石。
云上黄河 赋能治黄新篇
面对奔腾万年的黄河,现代科技赋予了“智慧之眼”--“云黄河”智能平台。
为了让这把“利器”在一线真正的发挥威力,管理段组织了专项培训,要求“人人过关”。从平台登陆、模块功能、水情数据调取到工程信息查询、实时天气状况等等,技术骨干化身讲师,手把手教,面对面答。水情、雨情、工情、险情信息均在指尖汇聚、碰撞,以往需要跑断腿、打无数电话才能汇总的信息,如今在屏幕上清晰呈现。这双“云上之眼”,让霍寨管理段对河势掌控更精准,预警响应更迅捷。治黄事业也正悄然插上数字化的翅膀,焕发新的生机。
图:云黄河平台培训
泥泞战场 彰显担当本色
汛期天气变幻莫测。
一场强降雨过后,部分工程有出现水沟浪窝的可能,巡查人员立即出动,他们深一脚浅一脚踩在泥泞淤背区内,对工程进行全面巡查,重点普查暴雨冲刷形成的水沟浪窝等工程隐患。每一道新冲刷的沟壑、每一个凹陷的浪窝都被详细定位、测量、拍照,形成清晰的工程普查台账。
针对普查发现的水沟浪窝,霍寨管理段职工没有丝毫犹豫,争分夺秒,你一锹我一铲地有序填垫;歪倒的树木也被一双双臂膀合力扶正、培土加固。雨水与汗水交织,泥巴裹满裤腿,风雨中的身影,泥泞中的奋战,他们的行动便是守护黄河安澜最直接、最有力的宣言。
图:扶正加固树木
回望这场调水调沙的硬仗,处在黄河“豆腐腰”的霍寨管理段交上了一份安澜答卷。
通过严格执行调度指令,密切监测水沙动态,确保了河段行洪顺畅;精准的巡查和及时的隐患处置,确保了工程安全;“人防+技防”的立体巡查网络,特别是“云黄河”智慧平台的运用,极大提升了感知风险、快速响应的能力,让守护的“眼睛”更亮、“耳朵”更灵;风雨中填垫的水沟浪窝、扶正的树木,更是东明黄河职工“人在堤在”责任担当的生动注脚。
黄河的安澜从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镌刻在治黄人日复一日的巡查脚步里,融化在苦口婆心的安全劝导中,闪耀在深夜屏幕前分析水情数据的专注眼神内,更凝结在风雨泥泞中抢护固坝的汗水里。
他们深知,守护黄河,就是守护家园,守护未来。霍寨管理段的故事或许微小,却无比真挚、炽热。我们相信,这真挚、炽热的黄河情会永不停歇、一直延续。(贾倩茹 李永波)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