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7月30日讯 六月的黄河滩区,烈日灼灼,持续的高温炙烤着堤坝。然而,有一群与汛期赛跑的防汛人无暇顾及灼人的热浪,在槐荫吴家堡堤岸上的他们以“精准、精细、精心”为准则,在烈日与风雨中筑起一道守护黄河安澜的钢铁长城。
精准布防 筑牢“铜墙铁壁”
“防汛责任重于泰山,更是悬在头顶上的剑。”今年防汛伊始,该段及时召开防汛部署工作会,精心谋划,高位部署,压实防汛责任,严格落实班坝责任制,将防汛任务细化到人、精确到点,确保责任链条无缝衔接。从段长到普通职工,大家倾注着“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情投入备汛各项工作,以“万全之策”应对“万一可能”。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正的伟大往往蕴藏于每日每夜平凡的坚守中。在40℃的高温下,该段巡查队员每天至少要巡查20公里。高频次高密度地日常管护和巡查防守,使他们的鞋底被烫得发软,皮肤晒得黝黑,手上磨出了厚茧,衣服上的盐渍洗了又出。却依然一丝不苟地检查着每一寸堤防,确保隐患无处遁形,不留死角盲区。“最热的时候,鞋底都能烫出水泡,但该走的巡查路线一步都不能少。”老职工杨玉水说。
精细淬炼 打造“尖刀连队”
防汛如弈棋,装备如棋子,队伍才是真正执棋的手。该段深知,唯有锻造一支“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的防汛铁军,才能真正筑牢大河安澜的根基。为此,一场别开生面的“数字防汛”研习会在这片热土上展开——该段技术骨干化身“数字向导”,指尖在屏幕上轻点勾画,将数字孪生系统的奥秘层层剥开——从水情数据的精准抓取,到险情预警的智能推演;从信息录入的严谨规范,到应急响应的快速联动。年轻职工们凝神静听,时而颔首记录,时而踊跃发问,在思维的交锋中,防汛智慧的火花不断迸发。
“老带新”的传承故事,每天都在槐荫堤坝上演。清晨6点,杨庄险工的防汛演练场上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防汛专家郑将将正在指导青年职工识别管涌险情。“看这个渗水点的水流方向,要注意观察水色变化……”他一边讲解,一边示范着传统的查险方法。而“90后”技术骨干小王,则利用无人机和智能监测系统,为传统防汛进行科技赋能,让经验的温度与科技的精度在堤坝上碰撞出新的防汛范式。
“通过这些培训和演练,我们青年职工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实战能力,对做好今后黄河防汛工作更加充满了信心。”参加培训的青年职工张鹏飞表示。
精心坚守,书写安澜答卷
24小时的值守,是吴家堡防汛人员不变的坚守。
该段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汛期更是“人歇岗不歇”。每个班组里,既有经验丰富的老职工压阵,又有年轻力壮的青年冲锋,还有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撑。“老同志能稳住阵脚,年轻人敢拼敢闯,搭配起来干活心里踏实。”刚结束通宵值守的老杨说。值班室的桌上,永远放着三样东西:泡好的浓茶、充饥的面包、写满记录的笔记本。
深夜11点,防汛值班室依然灯火通明。值班员郭娟紧盯着监控屏幕,不时记录着水位数据。“我们实行24小时值班制,视频监控更是要全天候不间断地运行监测着,时刻确保黄河安澜。”她说。墙上的值班表显示,这样的值守已经持续了25天。
盛世伟业,海河两岸鼓角齐鸣。路远任重,灯塔耸立照亮征程。黄河安澜源于无数个“精准”的细节、“精细”的传承、“精心”的坚守堆砌而成的无言承诺。吴家堡管理段全体职工用脚步丈量责任,用智慧守护平安。将黄河岁岁安澜的殷切期盼,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而这条奔腾的母亲河,也将继续见证着他们的付出,静静流淌,滋养着这片土地的安宁与希望。(赵千子)
编辑:田光 录入:张琳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