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巡河 匠守安

——惠民黄河大崔管理段2025年调水调沙工作小记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7-30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7月30日讯   铁甲长戈未解鞍,未雨绸缪砺精坚。

当小浪底水库开闸泄洪的指令化作奔涌的激流,以每秒数千立方米的流量,如利剑般刺向下游河床。待泥沙翻腾、浊浪卷起,河水逐渐化作裹挟着巨量泥沙的浊浪,咆哮着穿过惠民河段——一年一度的黄河调水调沙正如期而至。

数字赋能 勾勒安澜轨迹

清晨的王平口控导,薄雾轻笼水面。惠民黄河大崔管理段的飞手张帆,正操控无人机沿着预设的航线低空掠过河道。高清镜头下,主溜摆动的轨迹、边溜回溜的形态尽收眼底。

“魏段长,数据到了!”会议室内,该段段长魏长波迅速导入航拍资料,昨日与今日的河道影像在大屏上并排比对。

“对比昨日,主溜略有南移,需加密观测其顶冲点变化。”屏幕前,魏长波结合无人机影像资料迅速做出判断。这已是今年该段防汛工作的常态:他们摒弃了“经验估测”,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河势查勘新模式。

无人机的“鹰眼”巡河,通过高频次、多角度航拍,捕捉河势的细微变化,为河势演变提供直观依据;数字孪生平台的“精算”数据,融合实时水情、历史数据、未来天气,精准预判工程靠溜部位及可能出现的局部冲刷,指导巡查力量精准投放;人工的“铁脚”印证校准,齐贞贞沿着无人机圈定的重点区域,用脚步丈量、用经验印证:“主溜偏南,根石暂时压力不大。”这种“机测+人验”的模式,确保了河势研判的“双保险”。

一次次精准的河势“把脉”,为防汛布防、工程守护标定了清晰的“靶心”,让无形的河势有了可预测、可防御的“轨迹”。

青蓝接力 淬炼守护匠心

七月的阳光灼烤着五甲杨险工坝头,该段职工齐贞贞半蹲在坝沿,近7米长的探摸杆稳稳探入浑黄的急流。

“手腕沉下去,杆要‘吃’上力,听!”齐贞贞的声音穿透水声,“这声发闷,底下根石是实的,要是‘咔啦’地响,说明石头松动了!”齐贞贞正向身后的新职工张帆细致演示着操作技巧,讲解着“听石辨险”的要诀。这一幕,正是今年防汛备汛工作中“传帮带”机制落地见效的生动写照。

今年,防汛备汛形势严峻,面对人员少、战线长、任务重等诸多困难,该段将“传帮带”的工作列为“业务提升年”的重要举措。秉持“老带新、熟带生”的原则,组织经验丰富的老职工与新职工结成帮扶对子,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帮扶指导。

该段通过扎实开展“传帮带”工作,以“业务提升年”为契机,帮助新职工和业务薄弱人员尽快熟悉当前业务,提升专业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继而打造一支素质过硬、本领高强的防汛队伍,为安全度汛筑牢坚实基础。

安全守护 共筑安澜防线

“王平口控导5号坝发现垂钓人员!”收到指令后,该段飞手李元昊迅速启动无人机飞向垂钓区域,同步开启空中喊话功能:“现在黄河正处于调水调沙期,为保障您的人身安全,请立即撤离河道!”与此同时,现场巡查小组第一时间赶赴垂钓点,对相关人员进行逐一劝离。

该段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配备高功率喊话器的无人机,一旦发现违规行为,飞手可通过遥控器屏幕实时查看画面,同步记录具体位置及人员活动情况,无人机悬停在垂钓点附近持续进行语音警示,确保现场人员能清晰接收警示信息。

在黄河调水调沙的关键时期,该段以科技赋能防汛工作,创新运用无人机巡检智慧化手段,构建起空地一体化的安澜防线,有力保障了母亲河安澜与沿线群众生命安全。他们河势查勘的锐利目光穿透浑黄的激流,根石探摸的沉稳手腕感知着水下根基的脉动,出水高度的毫米刻度丈量着行洪空间的裕度。

在这看似“风浪既定”的洪峰之下,大崔管理段的守护超越了被动的应对,没有等待险情发生的焦灼,只有未雨绸缪的精准与从容。他们在母亲河最“活跃”的季节,编织着一张以预防为纲的安澜之网。(李元昊)

编辑:田光 录入:张琳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