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8月1日讯 黄河奔涌,千年不息。这条孕育了华夏文明的血脉,不仅见证着历史的沧桑,也默默注视着岸边一群平凡而坚定的守护者——天桥黄河河务局大桥管理段的干部职工们。
2025年上半年,他们怀揣“守护黄河安澜”的赤诚初心,冲锋在防汛固堤的浪尖,精雕于工程养护的细处,挥汗于环境提升的角落,将温暖融入民生保障的点滴。坚实的脚步丈量着责任,辛勤的汗水浇灌出硕果,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宏伟画卷上,深深镌刻下大桥人的奋斗印记,奏响了一曲激昂的奋进乐章。
筑牢防线:守护母亲河的生命线
“汛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责任!”这句铿锵有力的口号,早已刻进大桥管理段每一位职工的心底。面对即将到来的汛期,段里严阵以待,将上级部署化作具体行动。
年轻的职工李东旭刚参加完防汛业务培训,脸上还带着一丝紧张:“以前只在书本上学过抢险知识,这次实打实的演练,真刀真枪,心里才有底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段里组织精干力量,在汛前对辖区堤防及防洪工程进行了地毯式普查。
“这里的根石有轻微蛰陷,记录好,坐标定位准确!”技术骨干郭德伟指着险工处,一丝不苟地记录着每一个细节,为上级精准决策提供了坚实的一线数据支撑。八里控导、大王庙险工等重点部位,更是他们攻坚的战场。烈日下,机械轰鸣,人影穿梭。累计抛填石料1300余立方米、铅丝笼抛石513立方米、散抛石401立方米……这些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是职工们夜以继日、挥汗如雨的身影。“多填一方石,下游的乡亲就多一分平安,值!”一位满身尘土的老职工抹了把汗,眼神坚定。正是这份坚守,为黄河安澜筑起了冲不垮的屏障。
精雕细琢:绘就工程管理新画卷
工程是防汛的基石,养护是长效的保障。大桥管理段深谙此理,在日常管理中下足了“绣花”功夫。淤背区新植的420棵适生林、410棵行道林迎风舒展,鹊山东控导2000平方米的新铺草坪如茵似毯,为黄河岸线增添了勃勃生机。
“树刷白了,标牌亮了,杂草清了,看着心里就敞亮!”一位正在粉刷树株的职工笑着说。八里控导坦石坡的整修,不仅加固了安全防线,更让工程面貌焕然一新。这份匠心与汗水,最终凝结成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在上级严格的工程管理检查中,以“工程安全稳固、环境优美怡人”的优异表现顺利通过。
严守底线:安全生产的压舱石
“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松!”副段长董文昌在安全生产例会上总是这样强调。大桥管理段时刻绷紧安全弦,将“安全无小事,责任大于天”的理念融入日常。定期组织学习安全文件、开展应急演练,让安全意识入脑入心。
变电室、厨房等重点区域的巡检从不马虎,“这个开关有点发热,得马上处理!”安全员在例行检查中发现隐患,立即动手排除。交通工具的制动系统维护更是细致入微。通过深化运用水利安全生产“六项机制”,实现了风险的动态精准管控和隐患的闭环高效处置,为各项工作平稳运行牢牢系上了“安全带”。
暖心聚力:共筑幸福和谐新家园
走进如今的大桥管理段庭院,处处焕发着“家”的温馨。昔日的旧貌已蝶变为今日的新颜:办公楼、配套房屋及院墙粉刷一新,崭新断桥铝门窗明亮通透。功能布局更加科学合理:综合办公室高效运转,防汛值班室灯火常明,新建的职工书屋墨香氤氲。“下了班来这里看看书,安静又放松,感觉特别好。”刚毕业的大学生徐志鹏在书屋内满意地说。职工宿舍和卫生间的设施全面升级,舒适度大大提升。
最暖人心的当属升级改造后的职工食堂。专业厨师精心烹制,“今天的红烧肉真香,再来碗米饭!”午餐时间,食堂里笑语欢声。营养均衡的早午餐,四菜一汤搭配餐后水果,让职工们真切感受到“舌尖上的家味”。院落里,新植的草皮绿意盎然,苹果树、石榴树点缀其间,花草树果相映成趣。“饭后在院子里走走,看看这满眼绿色,一天的疲惫都消了大半。”工作间隙漫步其中,心旷神怡。
科技赋能:智慧翅膀助力腾飞
科技的力量,正悄然改变着传统的管理模式。新建的“司空2”无人机场静静伫立。“起飞!”随着指令下达,无人机腾空而起,依托云端存储技术,在工作范围内执行定时定点定向巡航任务,实时回传高清图像。
“以前巡查这段险工,开车加步行要大半天,现在无人机半小时搞定,画面还特别清晰,效率太高了!”操控无人机的技术员陈道宇兴奋地介绍。会议室里,新增的高清大屏正清晰展示着无人机航拍画面和监控视频,为防汛会商、科学决策和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智慧之眼”。科技赋能,让大桥管理段在新征程上如虎添翼,展翅高飞。
回望上半年的奋斗足迹,汗水浇灌出丰硕成果;展望未来征程,信念依旧坚定如磐。大桥管理段的干部职工们,将继续以笃行的脚步丈量黄河岸线,用智慧与汗水,在守护母亲河安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中,续写更加辉煌的新传奇。(吕菁琳)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