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8月4日讯 当70后老河工在竞赛场示范栓打家伙桩,当90后人事干部在政策研讨中迸发新思路,当00后新晋技师手中水尺折射黄河波光……这支跨越半个甲子的治黄队伍,正以人才活水润泽千里长堤,奔腾的黄河水见证着这支治黄铁军的人才成长密码。
青澜淬火 政策铸锚
“请对照新修订的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和弹性退休制度相关办法,分析本案例中关于退休年龄的争议点。”在“青澜班”的人事小课堂上,人劳科长颜梅指着荧幕上的文件条款,8名人事干部迅速翻开政策汇编,纸张翻动声与热烈的讨论声交织成独特的“学习交响曲”。
刚接手社保业务的王飞在笔记本上疾书:“原来退休工龄和年龄的计算有这么多门道!”他正在解析的案例,正是前几个月退休的特殊工种计算工龄和退休年龄的实例。“过去凭经验办事差点出纰漏,”他指着文件里标黄的条目,“现在每项操作都要找到制度依据。”
“青澜班”开讲
该局今年创新举办“青澜班”人事小课堂,旨在通过深学政策、严循依据、精研案例、防范风险、优化服务、活用手册,将“青澜班”打造成真正的“专业淬火炉”,确保人事工作在新政策环境下精准、规范、高效、平稳运行,切实维护好职工合法权益和单位稳定大局。
淄水砺锋 匠心守垒
七月的黄河滩区热浪蒸腾,20多名青年干部在38℃高温下展开终极对决。实操区里,老河工李春峰正指导栓打家伙桩。“先拴好这一根,步骤一定不能错”,老人抹了把汗,“一步错,全桩散,虽然现在科技进步了,但栓打家伙桩至今仍是守护黄河安澜的“生命结”。唯有严守步骤、敬畏细节,方能在洪浪中扎下根脉,为万民筑起屏障。”
百米外的考场内,空气灼热如熔炉,铅笔划过图纸的沙沙声却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20余名青年干部脊梁如弓紧绷,笔尖化作丈量黄河的标尺,在雪白的纸页上掀起无声的惊涛。当收卷哨声撕裂沉寂,青年们指尖的茧痕与纸上的墨痕早已交融成盾。这方寸纸页间疾走的笔锋,与滩头夯桩的号子同频共振——前者以公式驯服洪魔,后者以血肉扎紧藩篱,共卫大河安澜。
“技能兴淄”实操
当2024年参加工作的王小文被认定为河道修防技师时,他已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更是将河势观测、工程测量、黄河埽工等传统技能了然于胸。“这次有3人获技师资格认证,4人获高级工资格认证。”竞赛考评员孟祥涛副局长举起被汗水浸透的“成绩单”,“我们要让工匠精神在黄河大堤上扎根!”
科技赋智 青春治河
“少年心事当拏云”。汛期前昔,夏日的阳光灼烤着黄河高青段,拥有高级经济师职称的新任财务科副科长刘长莎抹了把汗,目视无人机如凌云之志呼啸升空。“镜头再低些!拍清备防石编号!”她向技术员比划着。屏幕实时传回石垛的鸟瞰影像,三维模型正自动生成精确数据。“过去三人三天量不完的垛体,现在两小时搞定。”刘长莎点开刚建模的备防石垛实景图,指尖轻划便析出关键数据。这位既精通财务分析又积极拥抱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此刻正将她的专业素养与科技手段深度融合,为防汛物资管理提供精准支撑。
无人机拍摄石垛鸟瞰影像测量备防石体积
近年来,该局锐意革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将目光锁定在治黄一线和科技前沿,大力选拔兼具深厚专业功底与懂技术、善创新、能担当的青年干部。仅今年上半年,该局就精准提拔了4名优秀青年干部充实到关键岗位。这一举措不仅显著优化了干部队伍年龄结构,提升了青年骨干占比,更将“专业引领、技术赋能、实干争先”的用人导向落到实处,为智慧治河注入了澎湃的青春动能。
号角传薪 赤诚接力
“这把测深杆跟了我30年啊!”老河工韩本民在退休仪式上,将磨得发亮的标尺递给徒弟。当黄河号子再次响起,老人突然走到台上:“我再报次今日水情——今日马扎子险工水位17.29米”。这组精确到小数点后的数据,引来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治黄人的眼睛就是标尺。”分管人事局长赵连营捧着韩本民泛黄的“治黄日志”:“韩工30多年的治黄经验都在这,我们要引导全体干部职工向三十年如一日坚持在治黄一线的老同志学习。”
老河工韩本民退休仪式
从青澜班的政策研读声,到技能赛场的栓打家伙桩声,从黄河岸边无人机的嗡鸣声,到荣退仪式上的黄河号子声,四种声音交织成治黄人才梯队建设的时代和弦。高青黄河河务局的干部人事工作如同河床里的潜流,在日复一日的浸润中,塑造着新时代“黄河铁军”的脊梁。在这里,每滴汗水都奔向大海,每粒沙石都在守护安澜。(许颖)
编辑:田光 录入:张琳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