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普法路 润心黄河滩

——东明黄河河务局“八五”普法纪实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8-7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8月7日讯   “5年,30余次普法活动,24个迁建村台,12万滩区群众”,这东明黄河河务局交出的“八五”普法答卷。“八五”普法实施以来,东明黄河河务局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让普法这张工作名片熠熠生辉,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东明黄河蔚然成风。

夯筑法治基石:构建普法工作体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八五”普法开局伊始,东明黄河河务局成立了以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各科室、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八五”普法领导小组,形成了一把手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普法工作格局;印发了《东明黄河河务局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制定了“八五”普法规章制度和学法目录,聘任了13名普法联络员,构建了各科室、部门齐抓共管,全体干部职工齐参与的普法工作体系,确保普法工作有序实施,打好法治“地基”,力求普法工作取得成效。

创新普法路径:激活法治文化活力

“现在的普法就像赶大集,又热闹又长知识!”东明黄河河务局创新普法形式,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既打造坚实的法治宣传阵地,又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形式,让普法工作既生动又深入人心。

在“硬设施”建设方面,该局高标准打造了法治文化广场,并成功获评“山东省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这一阵地让普法工作从“游击战”升级为“阵地战”,为群众提供了长期、稳定的法治学习平台。同时,普法工作还向基层延伸,通过“法律十进”等活动,把法律知识送到学校课堂、企业车间、黄河浮桥、田间地头等场所,让法治宣传更具针对性,更加贴近群众需求。

利用法治文化阵地开展普法宣传

而在“软文化”创新上,普法团队更是下足了功夫。依托省局普法吉祥物“禾禾”形象,设计并制作了《和禾禾一起学习黄河保护法》宣传册,在世界水日、国家宪法日等重要节点向滩区群众发放,收获了一致好评。同时结合地方特色,推出普法三句半、豫剧《山东黄河展新颜》等法治文艺作品,把枯燥的法律条文变成朗朗上口的唱词和生动活泼的表演。其中,普法三句半还荣获菏泽市职工宣讲比赛二等奖,成为普法宣传的一大亮点。

唱响普法“三句半“

这种“硬设施+软文化”的普法模式,既筑牢了法治宣传的实体阵地,又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法律知识入脑入心,实现了普法效果的最大化。如今,东明黄河河务局的普法工作已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与群众生活深度融合,真正打通了普法“最后一公里”,让法治精神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人心。

深化河地协同:绘就普法共治版图

东明黄河普法工作持续深化“河地融合”,以开放协作的姿态与地方各部门紧密联动,推动普法宣传从单点突破迈向全面开花。在重要时间节点主动对接地方普法办,让“宪法宣传月”“安全生产月”等主题活动成为普法惠民的有效载体;更以黄河保护法实施为契机,精心承办市级“凝聚‘菏’力 法护黄河”宣传月启动仪式,与县法院携手开展系列普法活动,让法治春风吹遍东明黄河。

为织密黄河保护网,我们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等部门协同开展禁渔期宣传、防溺水教育等专项行动,既做生态保护的宣传员,又当安全防线的守护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合司法、水务等八部门创新搭建联合执法平台,与公检法共同完善行刑衔接机制,特别是黄河巡回法庭的设立,实现了从普法宣传到执法司法的全链条覆盖,让法治利剑高悬、司法保障就在身边。

开展联合普法

这一系列举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既展现了“河地融合”的深度与广度,更彰显了法治护航的力度与温度。如今的东明黄河畔,多部门联动的“大普法”格局已然形成,执法与普法的协同效应日益凸显,奏响了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的法治强音。

5年砥砺,30 余场普法活动如星火,照亮24个迁建村台,浸润12万滩区群众。法治文化广场成学法园地,黄河保护法借乡音传播,多部门联动执法成常态,法治已融入东明黄河血脉。站在“八五”普法收官节点,东明黄河河务局将以更创意的普法、更实效的协同,让法治之光闪耀黄河,为流域保护发展注入法治力量,续写东明黄河普法新篇。(杨浩)

编辑:田光 录入:张琳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