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闸和大刘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8-11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8月11日讯   我是一座小闸,熟悉的人都爱叫我“三孔闸”,其实我的大名是“国那里引黄涵闸”。1966年“出生”的我,是九曲黄河百余座引黄涵闸中的一员。别看我只有三孔、全长15米,却肩负着周边2县6个乡镇50余万亩农田的灌溉重任,还可为南四湖生态补水,必要时更要辅助“山东黄河第一闸”——石洼分洪闸承担分洪任务。

初识大刘是在1982年的初冬,那时他还是个“小小刘”,名叫刘庆烨。那年七八月,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连降暴雨,三花间干支流接连掀起三次洪峰。浑黄如浆的河水裹挟着浊浪,疯狂拍打两岸的险工与控导工程,下游滩区普遍进水偎堤。为减轻艾山以下河道防洪压力,东平湖蓄滞洪区紧急启用,老湖区分洪蓄水达4亿立方米。

汛后,大刘的父亲带队来给我做全面“体检”,在闸管所一住就是七天。那天,牙牙学语的大刘跟着送补给的车来看父亲。站在闸前启闭室里,他指着奔腾如“黄龙”的黄河,奶声奶气却格外坚定地说:“长大了,我要在这守着他,让他听话!”一人、一闸、一河,就此许下跨越时光的约定。

再见大刘已是2006年,25岁的他带着满腔热忱,来兑现儿时的诺言。

从那天起,他以闸为家。数不清的休息日被他舍弃,无数个与家人团聚的时刻被他错过,日夜与我相伴成了生活的常态。

大刘总说,清晨的黄河岸边,空气里满是清冽的生机。每天清晨六点,他总会准时出现在闸室:检查机电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查看水闸上下游有无淤堵,每一项都记录得细致入微。

“测流测沙的数据,半点马虎不得。”这是大刘常挂在嘴边的话。为支援灌区农业生产,他要依照上级调度指令开闸供水,而测流正是供水工作的核心。为了让计量精准无误,他在每日两次的测流中,总会比规程要求多测几组数据,非要把误差压到最小不可。他时刻紧盯大河流量,依据测流结果及时调整闸门高度,确保引水流量分毫不差地符合指令要求。

大刘深知,涵闸保养必须“抢在前面”。为保障启闭过程万无一失,他每天都要对设备做一次全面检查:查看运行状态、清理启闭机螺杆的油污、给钢丝绳上油保养,哪怕深夜也会再来巡查一遍。到了主汛期,更是每隔两小时就观测一次水位,及时记录上报,不敢有丝毫松懈。

“工程管理就得像医生问诊,得精心‘望闻问切’。”大刘常这样说。无论烈日当空还是寒风刺骨,他的身影总会出现在蜿蜒的黄堤上,对工程进行细致巡查与养护。哪怕发现一处细微的裂缝、一块松动的砖石,他都会立刻记下,第一时间动手清理或设好警示标志,随后安排人修补加固。“工程上的小毛病,拖不起、等不得,早发现早处理,才能防患于未然。”他的话里满是认真。

春去秋来,水涨潮落。无论是引黄供水的关键期,还是伏秋大汛的洪峰前,大刘始终守在我身边。一天天,一年年,“坚守”早已刻进他的心底,化作不曾动摇的承诺。他牢记着初心使命,践行着儿时的约定,默默守护着河湖的岁岁安澜。(刘静)

编辑:田光 录入:张琳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