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种子扎根黄河畔

——东阿黄河河务局“八五”普法见成效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8-20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8月20日讯   黄河奔涌,法润无声。当“八五”普法春风拂过东阿黄河岸边,法治的种子悄然扎根。东阿黄河河务局水政人员带着宣传册走进喧闹的“黄河大集”,沿黄村庄的老人牵着孙辈在法治广场的浮雕前驻足,连河畔的石凳都成了普法的小小驿站。法治正以温柔而坚韧的力量,融入大河的脉搏,浸润岸边每一寸土地。

普法,先得让法“活”起来

2022年,以黄河保护法为主题的法治文化广场,在东阿黄河井圈险工率先落成。“黄河之水天上来”主题雕塑气势磅礴,铜版浮雕画讲述治水智慧,庄严的宪法宣誓墙与“趣味盲盒”“法之博弈”棋盘相映成趣。晨光里,老人在浮雕前细说治黄故事,孩童在盲盒前争相答题,法律条文化作可触可感的风景,百姓遛弯时多了“普法驿站”。

屏幕成了流动的普法讲台。《道强说法》情景剧带着黄河岸边的泥土味,将倾倒垃圾、堤防放牧、滩区取土等群众身边的水事案例搬上屏幕,化作鲜活教材;改编自“全国十大法治人物”张道强小说《步步较量》的普法漫画,借AI(人工智能)技术变身为生动形象与扣人情节,通过微信公众号传播进入群众的掌上空间。法律知识通过各种线上方式,深入群众生活,深入田间地头,在群众心中筑起无形的法治讲台。

普法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东阿黄河河务局与东阿县法学会合作成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法治研究会,搭建法治交流桥梁;联合东阿县司法局,在黄河边设置“和平”调解室,将新时代“枫桥经验”引入黄河畔,让滩区纠纷在情、理、法交融中得到妥善处置;与东阿县公安局提档升级联合调度指挥室、联勤联动办公室、调查询问办公室,使水政与公安力量深度融合,让指令流转更迅捷,执法协同更高效。

执法,也是最好的普法

法律的价值在执行中凸显。东阿黄河水政监察大队的巡查车,是黄河畔醒目的“移动课堂”。400余次巡查、3万公里里程、500余次现场制止违法行为,每一次劝离堤防放牧农户、叫停河道采砂取土,都是直接的法治教育。当执法者认真解释法律要求,法治红线便在群众心中悄然形成。

2022年韩某某河道违规建设案被山东省聊城市政府列为首批行政执法十大指导案例,彰显了普法与执法融合的示范成效。

与水政监察大队同驻地的东阿县人民法院黄河生态法庭,集刑事、民事、行政“三审合一”,是全国首个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设立的巡回法庭,实现了对生态功能区集中管辖,破解了司法保护碎片化问题,形成以黄河及东阿黄河国家森林公园生态保护为中心,扩及全县的环境资源司法保护格局。2023年8月,生态法庭在黄河边开庭,鱼山镇范坡村村民感慨:“法庭审判案件公开公正,既维护了大堤生态,又让我们学到了政策,这样的庭审真好。”2023年,东阿县人民法院黄河生态法庭获评“全省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表现突出集体”。

成效,藏在安澜的波纹里

普法五载,数字背后有温度。3.6万余份宣传册递到群众手中,1000余张海报贴进单位企业,5万受众接受普法教育。沿黄居民攥着黄河保护法单行本追问政策,系红领巾的小学生聆听“节水护水”宣讲……法治温度在多种多样的普法活动中悄然升腾。

荣誉墙上,表彰连年刷新。东阿黄河河务局接连获评山东黄河河务局“七五”普法先进集体、黄委“八五”普法中期表现突出单位;水政大队创建为黄河水利委员会星级示范水政监察队伍,获评山东黄河河务局有为机关建设先进集体;1名水政监察人员当选“全国十大法治人物”;法治文化广场被评为山东省法治文化建设示范基地,成为黄河流域法治文化体系的闪亮坐标。

张道强从“全国十大法治人物”领奖台走向乡野,《道强说法》获水利部第一届“人水法”水利法治短视频征集二等奖;《行政执法人员之歌》获黄委原创文艺作品二等奖;“道强工作室”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打通法治惠民新路径。

大河汤汤,法治生根。多年来播撒在黄河边的法治种子,已扎下深根、连成绿带。从广场上驻足学习的身影,到屏幕里传开的案例故事;从调解室里化解的纠纷,到巡河车上制止的违法行为,法治已变成沿黄百姓的日常,化作护河守堤的实劲。(王飞宇  王兆鑫)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