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岸边的法治“年轮”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8-21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8月21日讯   站在淄博黄河国家水利风景区的堤岸上,清风裹挟着黄河的气息扑面而来。不远处,高青黄河法治文化广场如一本立体的史书,在刘春家险工的怀抱里静静铺展。

广场自2017年建成后便成为高青县重要的法治文化宣传阵地,2025年完成升级改造,以“方圆”和“规矩”雕塑串联起宪法宣传区、黄河保护法宣传区、以案释法区和寻史溯源区。12000平方米的土地上,法律的庄严、黄河的涛声、齐地的文脉在此交织,织就了一幅“法护黄河、古今交响”的生动画卷。

AI点亮法治之光

“你好,我是山东黄河普法吉祥物‘禾禾’。”

广场中央,“禾禾”正挥手邀请参观者开启一场沉浸式的法治互动体验。通过开发DeepSeek语言对话系统打造的人工智能智慧“禾禾”,实现了法治宣传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共鸣”的跨越。

“这样的科普方式太有趣了,孩子一下子就记住了,比单纯说教效果好得多!”一位带孩子参观的家长深有感触地说。孩子在屏幕前用稚嫩的声音与AI互动,询问着黄河里的鱼儿是否受法律保护,AI不仅及时给出答案,更串联起黄河生态保护的法治故事,让保护黄河的种子在孩童心中悄然种下。

“我们设置这块屏幕,不仅限于人机交互,更要构建一个开放的普法窗口。”该局副局长赵运动介绍道,“像《三哥的夏天》这类优秀普法微视频可以通过它广泛传播,让参观者在轻松的氛围中提高法治意识。”科技的赋能,正让法治阳光悄然照进沿黄群众的生产生活中。

赓续千年法治之脉

黄河流经高青约46公里,流程虽短,但成就了“黄河行万里,至高青安澜”的佳话。作为齐国故地,高青承载着“齐国八百年,自高青起步”的厚重历史。46公里的黄河与六千年文明在此相遇,使高青成为黄河下游一处独特的文化高地。

沿着寻史溯源区漫步,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齐地的历史长河。姜太公、管仲、荀子等齐地名人雕塑静静伫立,但他们的法治思想恢弘壮阔,“法者,始之端也”、“官不私亲,法不遗爱”、“隆礼重法”等理念犹如一盏盏明灯,照亮了高青黄河法治文化广场的每一个角落。

游客们驻足在雕塑前,聆听着讲解员讲述名人故事,仿佛能听到千年之前的智慧之声在耳边回响。这些宝贵的历史遗产,不仅为现代法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也激励着今人在法治道路上赓续前行。

厚植方圆治河之道

广场中巧妙地融入了“无规矩不成方圆”的理念,“方圆”和“规矩”雕塑更是这一理念的点睛之笔,它们串联起各个区域,让法治的脉络清晰可见。

“方圆”雕塑由方框和圆环交叠而成,方框代表着法律的刚性约束,圆环则象征着在法律框架内的灵活变通。“规矩”雕塑以规和距构建起门的造型,用最原始的几何语言诠释文明的密码,时刻提醒着人们规矩对于社会秩序和黄河保护的重要性。

同时,在黄河保护法宣传区,九块方形展板整齐排列,正如黄河保护法构建起法治框架,为黄河保护治理划定了红线。如果说“方”是立法定规,那么以案释法区圆形展板的“圆”便是司法实践的生动演绎,展板正面展示相关水法律法规,背面则聚焦黄河流域发生的典型案例,让参观者直观地看到法律条文在黄河保护治理中的应用,感受法律的威严和温度。

从黄河之畔“方”之律法的严谨,到方圆相济的治理哲学;从司法实践中“圆”之智慧的灵动,到探寻规矩本源的文明根脉,广场中诸多设计都在诉说同一个道理,唯有守规矩、明方圆,方能铺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

这黄河岸边的“年轮”,正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生长出更坚实的纹理。(吕文科)

编辑:田光 录入:张琳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