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河道生态的“攻坚战”

——利津黄河河务局夏季林木病虫害防治纪实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8-21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8月21日讯   夏日的骄阳炙烤着大地,河道两岸的植被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迎来了病虫害的“活跃期”。为守护河道生态系统的稳定,保障水利工程设施安全,利津黄河河务局打响了一场夏季病虫害防治的“攻坚战”。从监测预警到科学防治,从人工巡查到技术赋能,一系列精准高效的举措正在河道沿线有序推进。

监测先行,织密“生态防护网”

“病虫害防治,监测是前提。只有及时掌握虫情动态,才能避免‘盲目用药’造成的生态破坏。”利津黄河河务局工程管理科科长宋莎莎指着手中的《病虫害监测日志》说道。进入六月以来,该局便启动了夏季病虫害专项监测机制,组建了由工管科和管理段一线职工组成的监测小组,对辖区内70余公里河道沿线的堤防、护岸林、湿地植被展开“拉网式” 排查。

在一些面积较大、地形复杂的林区,无人机大显身手。伴随着嗡嗡的轰鸣声,无人机轻盈地升入空中,按照预设航线对大片树林进行巡查。机身上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和热成像设备,能够敏锐捕捉到树木的细微变化,如叶片颜色异常、树枝杆有虫卵等潜在病虫害迹象。在病虫害防治时,无人机可携带精准配比的药剂,以均匀的雾化状态喷洒在树木上,相较于传统人工喷洒,极大提高了作业效率,且能精准覆盖到每一棵树木,尤其是人工难以抵达的区域。

“以往对这片林区进行病虫害防治,需要大量人力耗费数天时间,现在使用无人机,短短几个小时就能完成,效果还更好。”操作无人机的齐志成兴奋地说道,他迅速用手机保存下虫情照片,上传至水利工程运行维护智能管理平台。由工管科通过平台将各管理段上传的虫情进行综合分析,为防治决策提供数据支撑,精准锁定 3 处重点防治区域并及时开展防御。

科学施策,打好“绿色防治牌”

病虫害防治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体力活”。在堤防绿化养护现场,集贤管理段职工正顶着烈日修剪病枝。“被病虫蛀蚀的树枝必须及时剪除焚烧,否则害虫会扩散到健康树木。”有着 20年工作经验的于利利一边用锯子切割病枝,一边向年轻同事传授经验。他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却丝毫没有放慢手中的动作,按照计划,他们需要在三天内完成10公里堤防的病枝清理工作。

在进行化学防治的区域,该局严格遵循“低毒、低残留、精准喷施”的原则,采用无人机定点喷洒生物源农药技术,在飞防前联合利津县林业服务中心提前统计区域内养殖塘并发布飞防公告。“无人机作业既能避免人工喷洒的疏漏,又能控制药液用量,比传统方式节约农药 30% 以上。”负责无人机飞防的宫家管理段职工刘国伟展示着作业数据。

长效管护,守护“河道风景线”

“病虫害防治不是‘一锤子买卖’,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才能巩固成果。”该局工程管理工作分管领导孟祥文在防治工作调度会上强调。为此,河务局制定了《利津黄河河务局病虫害防治长效管理办法》,将防治工作纳入年度考核体系,同时加强与林业、农业等部门的联动,建立了跨区域防治协作机制。

在技术储备方面,该局研发雾炮车打药机组装技术,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在宣传引导上,通过河道沿线的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向周边群众普及病虫害防治知识,鼓励沿黄居民参与生态保护监督。“上周有位村民发现堤防边的柳树出现异常落叶,主动打电话反映,我们及时排查发现了柳蓝叶甲虫害,避免了虫害扩散。”张滩管理段段长刘兵欣慰地说。

如今,漫步在河道岸边,只见堤防林绿意盎然,滩地芦苇随风摇曳,水鸟不时掠过水面。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这场夏季病虫害防治 “攻坚战” 的背后,是利津黄河人对每一片绿叶的健康,每一段堤防的稳固,都是利津黄河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为黄河奔涌入海构建起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郭佳佳 崔昊天)

编辑:田光 录入:张琳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