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8月22日讯 盛夏黄昏,站在历城黄河大堤一眼望去,郁郁葱葱的堤顶行道林如绿色长廊蜿蜒伸展、新植的草皮绵延如毯,巡查人员穿行其间,无人机掠过树梢,智慧监测系统默默守护着这片生机盎然的绿色屏障。昔日的黄土堤岸,如今已化作一条生态与科技交融的“翡翠链”,为母亲河增添了一抹清凉底色。
2025年,历城黄河河务局继续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工程管理提质增效为核心,以数字化赋能为突破口,通过标准化管理、智慧化巡查、提升工程内涵等创新实践,为黄河安澜与绿色发展注入新动能。
工程管理提质增效 标准化与精细化同向发力
该局持续巩固提升“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水利部评价”成果,坚持以标准化管理筑牢工程根基。组成巡查小组,每周两次以上对工程维修养护工作进行巡查检查,严控维修养护标准和质量。上半年,累计修复沿子石、坦石坡等隐患50余处。同时,推行维修养护物业化管理改革,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专业团队,实现养护资金效益最大化。
清除临背河堤坡高杆杂草
标准化管理的同时,实现精细化的修复养护也是维持良好工程面貌的重要一环。实施“补植+养护+防治”一体化策略,补植树株0.7万株,开展草皮修剪、病虫害防治、清理高秆杂草等专项活动,顺利完成黄河生态修复养护项目(历城段)的养护管理交接工作,真正实现“浇水—清理—修剪—防治”全周期管护。
智慧黄河数字赋能 科技引领管护新路径
无人机+数字孪生、视频+视讯管理、巡河员+智慧平台、大数据十数字河湖,如今的黄河治理模式已从传统依赖人工徒步巡查、纸质记录的粗放管理,全面升级为“空天地一体”的智能化管控体系,无人机巡航、高清视频监控、大数据预警平台与巡河员协同联动,构建起全天候、立体化、精准高效的智慧治黄新格局。
无人机巡查
“我们通过‘无人机+数字孪生’技术,运用智能算法实现巡河数据实时分析、问题精准定位,实现‘任务派遣—任务处置—问题上报—问题整改—问题审核’五步全流程闭环管理,有些问题2小时内就能完成处置,效率大幅提升。”管理段职工说到。
如今,依托“黄河视讯综合管理平台”,重点河道、堤防、涉河项目等关键点位实现24小时监控全覆盖,并通过亮化工程提升夜间监控能力,汛期,平台实时传输河势变化数据,为防汛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该局创新研发的“堤防工程管理数字分析预测预警系统”已经发出预警信息650余条,实现工程问题从“事后处置”到“事前预判”的转变。
文化提升工程内涵 绿色生态服务群众
2025年,该局着眼于提升工程内涵,从文化融合角度出发,围绕“十四五”防洪工程建设工程,创新性实施“工程+文化”融合提升行动,修建3所黄河文化广场,在防洪工程建设基础上,通过植入黄河文化元素,将防洪工程与地域文化、济南治黄发展历程有机融合,实现工程功能与文化价值的双重提升。
鹊华黄河文化广场
同时,文化广场在规划建设中始终坚持夫服务群众理念,通过科学配置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形成层次丰富的绿化景观。在功能设计上,广场设置了翻转问答区域、打造“防汛演练区”、建设“黄河文化长廊”,以浮雕的方式展示防汛历史等,这些寓教于乐的特色设计,既满足了周边居民散步健身、亲子活动的日常需求,又让群众在休闲娱乐中潜移默化地了解黄河文化、学习防汛知识,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的有机统一,成为沿黄群众交口称赞的“打卡新地标”。
从标准化管理到智慧化巡查,从生态修复到文化赋能,历城黄河河务局以创新为笔、以科技为墨,不断提升工程管理工作品质,今后,该局将继续开拓创新,深化“三个全覆盖”,探索AI技术在治黄工作中深度应用,为实现黄河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王秀莹 李娟娟)
编辑:田光 录入:张琳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