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8月22日讯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这条滋养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在新时代的法治阳光下,正铺展着一幅安澜壮阔的新画卷。5年来,河口黄河河务局以“八五”普法为抓手,在1100平方公里的黄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将法治精神融入每一段河道、每一次巡查、每一场宣讲,书写了一部依法治河、护河、兴河的生动实践诗篇。
思想筑基:锻造依法治河的法治重器
“我们把依法治河理念融入日常巡查、普法工作中,让水事法律法规成为治水护河的‘度量衡’与‘防护网’。”河口黄河河务局局长张继龙的这句话,道出了普法工作的生命线。
在单位的法治文化阵地,抽象的“全面依法治国”理念正通过一个个黄河故事变得可触可感。展柜里,泛黄的巡查日志记录着老一辈治河人的坚守,旁边崭新的黄河保护法读本则彰显着新时代依法治河的底气,二者并置,见证着法治理念的代际传承。
5年来,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22次专题学习的记录本已微微卷边,字里行间都是对法治精神的深刻领悟。领导干部化身“法治先锋”,带头讲法的场景深入人心,形成“以上率下”的普法氛围。500余人次的专题培训、15场座无虚席的法治讲座、20期系统全面的法律培训班,这些数字背后,是河口黄河河务局对法治信仰的多年坚守。
更值得一提的是,多部门“握指成拳”形成强大合力。河口黄河河务局联合河口区公检法单位,创新签发黄河水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与地方政府10家单位部门共同搭建黄河联合执法协作机制,多方携手构筑起守护黄河的法治“同心圆”。5年来,17次卓有成效的联合行动,让依法治河从“单兵出击”升级为“集团作战”,执法效能明显提升。
创新协同:拼接聚沙成塔的护河拼图
“通过河口黄河河务局的宣传,我们更懂得如何保护母亲河了!”社区居民老李紧紧握着手里的宣传册,指着其中关于禁止向河道倾倒垃圾的条款,对宣传人员娓娓道来自己的理解。当青年志愿者用亲切的方言,在村庄广场上讲解“占用河岸建菜园触犯法律”的真实案例时,围观的大妈们纷纷拍腿感慨:“原来黄河边上的地,不是想占就能占的啊!这法律讲得真明白!”
思想的种子需要多元沃土滋养。在孤岛镇槐林景区,10多家单位联合开展的普法活动别具特色。游客王先生在欣赏槐林美景的间隙,拿起法律咨询站的民法典宣传单,认真阅读后赞叹道:“欣赏着美景,还能学习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这个景区太接地气了!”
河口银座的国家宪法日普法现场同样热闹非凡。普法人员耐心倾听着居民关于房产纠纷的困惑、农田灌溉取水的疑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一一解答,让法律知识走进群众生活。而在河口街道中心小学,原创普法宣传片《普法小课堂》更是备受欢迎。孩子们聚精会神地观看,眼神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在他们认真的目光中,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种子正在悄然生根发芽,法治精神的传承有了最鲜活的力量。
从持续守护黄委法治文化示范基地的荣誉,到深入农户家中上门面对面讲法;从12000份承载着法治温度的宣传单飞入千家万户,到越来越多的百姓主动担任保护母亲河的宣传员,河口黄河河务局的普法工作在双向互动中完成了美丽蜕变,形成了“全民参与、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法惠民生:构筑守护安澜的幸福长堤
“普法深度融入治黄全过程,实现执法能力与治理效能双提升。”河口黄河河务局水政科科长王学峰在普法现场的这句话,道出了普法工作的实践逻辑。话音刚落,水政监察员小王便将一本防洪法手册,小心翼翼地塞进了正在河道施工的工人沾满泥灰的手中。
巡查车的里程表默默记录着治河人的足迹:5年来,它行驶了14.5万公里,这个距离相当于绕地球三圈半。而1350次巡查记录里,写满了“执法中普法”的温暖故事——制止村民非法取水的现场,顺势变成了黄河水资源保护的流动讲堂;查处刁口河河道范围内违建的案例,成为了最有说服力的黄河保护教材,让当事人在接受处罚的同时,真正理解了法律的意义。
法治的硕果早已缀满枝头。黄河河道管理效能的提质升级,与群众法治意识的觉醒同频共振,共同奏响守护黄河的和谐乐章。在荣誉陈列室里,全国文明单位的奖牌旁,新增的山东省“八五”普法中期突出单位奖牌熠熠生辉,与黄委法治示范基地的荣誉交相辉映。而中国生态文明奖的证书里,更是藏着5万余人次接受法治教育的润物无声,见证着法治精神如何一点点融入沿黄群众的日常生活。
大河汤汤,法韵悠长。面向新征程,河口治黄人将继续以法为舵、以民为帆,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奋力谱写更加壮丽的新篇章。(万芮 曹士总 王成锐)
编辑:田光 录入:张琳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