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笔书黄河长歌

——《青春绽放幸福河》创作手记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8-27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8月27日讯    当展厅里那面斑驳的铜锣在灯光下泛着幽光,我知道,那些凝结着治黄人热血的故事,终将以文字为舟,载着新时代的青春誓言驶入更多人的心田。作为《青春绽放幸福河》的撰稿人,从手稿堆里的零星片段到舞台上的完整叙事,这段创作历程恰似黄河九曲十八弯,既有溯流而上的探寻,也有奔涌向前的酣畅。

稿纸与历史的对话:在时光褶皱里打捞精神火种

最初的创作灵感源于利津黄河河务局档案室里一叠泛黄的抢险日志。1951年王庄凌汛决口中牺牲的25岁青年张汝宾,他的镐头印记与冰窟里的漩涡,在档案记载中只有寥寥数笔,却在我脑海中炸开惊雷。如何让历史细节从文献中“活”过来?我开始穿梭于档案室与老职工家中,在档案室,管理员捧出的那面铜锣实物让我震颤——铜锈斑驳处竟留有不规则的凹痕,恰是当年抢险队员挥镐敲击的痕迹。

写作中最艰难的是平衡史料严谨性与文学感染力。为核实1951年凌汛决口的具体数据,我多次翻找档案,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找到了当年的水位记录;为还原张汝宾牺牲前的场景,我根据老一辈治黄人回忆,反复推敲“大镐砸冰”的动作描写——“一下、两下、三下”的节奏感,既是真实抢险的写照,更是青春力量的鼓点。当文稿中“铜锣声”从历史的撕裂声化作现代数据流的奔涌声时,我知道,治黄精神的传承脉络终于清晰可见。

像素与代码的交响:当历史场景遇上数字叙事

背景视频的制作堪称“二次创作”。按照大赛“情景式党课”的要求,我们需要让观众在视觉冲击中代入历史情境。最初在网上搜索“黄河凌汛”素材时,海量的风景视频让我陷入迷茫,直到在档案室找到1951年王庄抢险的黑白影像片段——虽然画质模糊,但冰块撞击的音效与抢险队员的呐喊,成为视频的灵魂锚点。技术团队的介入让创意落地。

我们还原了王庄决口时的冰坝场景,当动画中虚拟的铜锣敲击声与历史录音重叠时,数字孪生黄河的数据流呈现铜锣的波纹,这个灵感让整个视频升华。在“智慧黄河”段落,我们将智能监测系统的实时数据转化为金色涟漪,从屏幕中心向四周扩散,恰似当年铜锣声穿透夜空。当然,技术只是辅助,最终决定画面温度的,是利津黄河人防汛抢险时浸透衣襟的汗水、踩进泥土的脚印,是他们用热血担当筑起的生命堤坝,这比任何特效都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跨部门协作的熔炉:从单兵作战到系统合唱

这次创作最深刻的体会,是“多部门联动”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齿轮咬合。文稿涉及历史、水利、科技多个领域,仅靠我一人之力难以兼顾专业准确性。防汛办公室的同事帮我核对了“四预”措施的技术细节,科室的其他同事帮助我梳理修改思路,秘书室的同事主动协助查找历史资料与政策文件,通信站的技术骨干甚至带着我参观了数字孪生黄河的操控平台——当亲眼看到洪水演进算法在屏幕上动态推演时,我才真正理解“科技铠甲”的含义。

此外,尤其要感谢领导全程参与内容修改,从框架搭建到细节打磨均给予专业指导,并多次督促进度。与大赛组委会的沟通更是贯穿始终。大赛要求“红色经典与时代精神结合”,我们便在文稿中强化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的重要指示,将“幸福河”建设与国家战略对接;针对“情景式”要求,我们在视频中设计了“时空穿越”的转场特效——当现代治黄青年敲击虚拟铜锣时,画面从智能监测中心瞬间切换到1951年的抢险现场。

如今,这篇稿件已不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一群人用青春与热血编织的精神图谱。当舞台灯光亮起,我希望观众听到的不只是一个关于黄河的故事,更是一代又一代青年在时代浪潮中“以生命赴使命”的回响。就像那面铜锣,虽不再敲击,却在岁月中沉淀出最铿锵的力量——这,或许就是红色经典最动人的传承。(张远方)

编辑:田光 录入:张琳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