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8月28日讯 百舸争流千帆竞,法润河湖满目春。在生机盎然的东平湖畔,一曲新时代的法治乐章正激昂奏响。自“八五”普法以来,东平湖管理局积极探索法治宣传与实践融合的新路径,用法治精神浇灌黄河文化,以法治思维护航流域发展,为黄河、东平湖岁岁安澜筑牢了坚实的法治防线。
聚焦重点,让法治宣教全面开花
“八五”普法的号角一吹响,东平湖管理局的普法工作人员便迅速行动起来。他们深知,想要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必须坚守宪法精神的根本,特别是要让守护母亲河的黄河保护法家喻户晓。
在黄河保护法颁布之初,该局就联合地方各级相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全面且深入的宣传活动。在地方政府网站设立“黄河保护法宣传专栏”,为公众提供了解新法的权威渠道;精心策划的黄河保护法主题展览,通过生动的图文展示,将法律条款与黄河保护实践紧密相连;深入地方水利等部门举办普法讲座,专业解读法律要义,增强协同保护意识。
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推动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开展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一把手说法”等活动,各级领导结合工作实际,畅谈法治理念与责任担当,切实将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落到实处。举办法治讲座、观看法治教育影片、定期组织普法考试,持续提升干部职工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能力。
普法,最终要走向社会、贴近群众。该局以“法律十进”为依托,构建起一张广泛覆盖的法治宣传网络:走进机关和单位,聚焦依法行政与履职尽责;深入乡村和集市,宣传与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踏入社区和家庭,关注权益保障,守护百姓幸福生活;走进企业,强调依法经营与合规发展,助力优化营商环境;走进校园,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普法教育,播撒法治种子;融入网络空间,让普法的声音在虚拟世界广泛传播。
文化赋能,让法治精神润物无声
立足深厚的黄河文化底蕴,东平湖管理局创新探索“文化+法治”的融合普法模式,通过法景交融、非遗活化与科技赋能,让法治精神如春雨般,悄然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为依法治水兴水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在阵地建设方面,该局致力于构建全方位的普法格局。沿黄沿湖打造法治文化带,将美丽的河湖风光与法治文化巧妙融合,实现景中有法、法景交融。在首批黄河水利遗产石洼分洪闸、戴村坝周边,建设法治文化主题公园、人水法文化苑等普法阵地,让防洪工程兼具普法教育功能,游客和当地群众在休闲游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法治的熏陶。在梁山黄河明珠广场、汶上同心园法治阵地、梁山黄河先锋广场等场所,法治与黄河文化相互辉映,成为沿黄百姓的“学法打卡地”。
在品牌创建上,该局突出特色,打造了诸多普法宣传亮点。利用非遗文化“端鼓腔”,跨界演绎《俺是普法宣传员》普法微视频;运用传统曲艺“莲花落”,以说唱形式传播水法规;创作快板《法护黄河》,荣获山东省 2024 年“法润齐鲁创作扶持计划”优秀作品奖;采用山东黄河普法吉祥物禾禾形象,制作“禾禾说法”普法短视频《戴村坝一日游》,荣获第二届“人·水·法”全国水利法治短视频作品征集一等奖。此外,剪纸、彩绘、诗歌、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法治文艺作品也层出不穷,不断丰富着普法宣传的形式与内容。
普治协同,让法治力量凝聚成势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东平湖管理局将水行政执法“四项机制”细化到日常工作中,建立黄河流域水行政联合执法协作平台,不断深化河地协作。联合地方水利、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讨解决流域治理中的难题。
司法力量深度融入黄河、东平湖生态保护。“八五”期间,辖区内实现“环境资源黄河巡回法庭”“黄河生态司法修复基地”全覆盖,并成立东平湖保护检察工作室,形成跨部门、跨区域、多层级的“多元共治”生态保护新格局。多个案例入选最高检、水利部、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的典型案例,“黄河流域司法协作机制”入选泰安市首批“法敢当”法治建设品牌项目库。
“八五”普法以来,该局坚持依法治河管河,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推进治河实践,联合地方开展防汛保安、河湖安全保护、水生态保护、打击非法采砂专项整治等8个专项行动,有效遏制了“四乱”问题,大汶河下游成功入选山东省“省级美丽幸福河湖”。黄河、东平湖实现岁岁安澜,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职工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河湖保护治理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一湖平,万户宁。站在新的起点上,东平湖管理局将以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举措、更强的担当,持续推进法治东平湖建设,为河湖安澜贡献更大的力量,让法治之花在东平湖畔绽放得更加绚烂。(张磊 刘性泉)
编辑:田光 录入:张琳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