泺上观澜文韵长

——天桥黄河河务局文化建设半年工作纪实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8-28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8月28日讯   当泺口险工的百年石坝在晨光中舒展年轮,当“小夏”的萌趣身影跃然于三色套印,当青年宣讲员的声音回荡在黄河岸边。天桥黄河河务局以“文韵天桥”品牌建设为抓手,让黄河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流淌,绘就了一幅“工程为基、文化为魂、生态为韵”的动人画卷。

深扎文化根脉:让百年遗产“活”起来

“泺口险工入选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3月,这一消息为“文韵天桥”建设注入强劲动力。作为黄河防洪体系的“活态标本”,泺口险工从清代秸埽坝到现代智慧堤防的演变,不仅是治黄技术的进化史,更是黄河文化的浓缩载体。

天桥黄河河务局深挖这份“百年遗产”的文化密码:系统梳理3613米险工堤坝上的87段坝岸故事,将“二十四节气浮雕”“治河方略石雕群”等文化景观与历史文献对照考证,编撰完成《泺上撷华——天桥黄河文化成果手册》增补版,让“束水攻沙”的治水智慧、“糯米灰浆筑坝”的古老工艺在文字中重焕光彩。

从民国德政碑到标准化堤防记事碑,每一块石碑都是黄河文化的年轮。通过对四处百年景观的保护性修缮和故事挖掘,让“静态遗产”成为“动态课堂”,为“文韵天桥”筑牢了深厚根基。

锻造品牌矩阵:让文化符号“火”起来

“小夏有‘身份证’啦!”6月23日,随着国家版权局《作品登记证书》的颁发,神兽小夏正式“持证上岗”。版权登记从法律层面确认了作品的原创性和专有权利,更意味着神兽“小夏”作为水利文化传播载体的价值获得版权认可。

这个以黄河镇河神兽为原型的文创形象,自2021年诞生以来,已衍生出帆布袋、主题表情包、折扇等20余类产品,成为“文韵天桥”最鲜活的文化符号。进入2025年,小夏家族再添新成员,融合黄河水纹与鹊华秋色的鼠标垫、九曲黄河神兽小夏冰箱贴、兼具动手乐趣与黄河底蕴的三色套印明信片相继出炉,再次掀起黄河文化新浪潮。

“用萌趣消解距离,用实用承载文化,这是设计神兽小夏的初衷和意义。”小夏设计者张含婧介绍,下一步将探索3D形象开发,让IP形象从“平面”走向“立体”。

拓宽传播渠道:让黄河故事“传”出去

“讲解时要注意语气的轻重缓急,让听众感受到治黄人的情怀。”3月,天桥黄河青年宣讲团业务培训现场,资深宣讲员钟慧颖正在点评新成员的演练。这支成立五年的队伍,已累计接待各类参观研学近5万人次,成为“文韵天桥”的“移动风景线”。

青年力量的文化赋能不止于宣讲。4月,已运行十五年的济南黄河文化展览馆再次迎来升级改造,从图片展示到文字内容、从展架样式到展品摆放,天桥黄河的青年职工精准把控每一个细节,顺利完成了展览馆的“升级之旅”,为黄河文化展示再添助力。6月,档案宣传期来临之际,“档案小夏”加入小夏家族,黑框眼镜、手持档案盒的形象多了几分严肃认真,为档案工作注入全新生机。

于清风薄雾中,于险工坝头上,于案头书桌前,天桥黄河的文化和音中,是青年的身影奏响了最动听的音符。

从泺口险工的百年石坝到“小夏”的萌趣形象,从校园课堂的朗朗声到黄河岸边的健步影,“文韵天桥”建设以文化为纽带,串联起历史与当下、保护与发展、传承与创新。

黄河奔涌不息,“文韵天桥”的故事,未完待续。(石慧群)

编辑:田光 录入:张琳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