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黄“小妖怪” 勇闯“浪浪山”

——滨开黄河河务局2025年上半年青年工作侧记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8-28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8月28日讯   在热门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中,小妖怪们怀揣梦想,在充满挑战的世界里努力前行,它们的故事让无数人感同身受。在现实世界里,滨开黄河河务局的青年们正演绎着现实版“治黄小妖怪”的成长故事。他们以学习筑基、用实践砺剑、靠创新突围,在母亲河畔书写着新时代治黄青年的奋斗篇章。

学浪翻涌:构建青年成长“能量池‌”

学习是成长的基石,是跨越“浪浪山”的必备技能。理论学习机制的创新,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青年成长的新大门。《青年理论学习工作机制(试行)》的出台,为青年干部的成长搭建了稳固的阶梯。

“以前是跟着学,现在是领着学,自己查阅资料、组织讨论,这个过程中我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了,能力也提升得更快。”“轮值制 + 季度复盘”模式,更是让青年职工从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在这个模式下,每位青年的学习过程都被详细记录,效果得以量化评估,反馈形成了有效的闭环。从党的先进理论到黄河治理的专业知识,青年们在学习的海洋里不断汲取养分。

在学习成果转化方面,青年团队展现出了强大的创造力。党风廉政建设理论被巧妙地转化为微党课视频,生动的画面、深刻的解读,让廉洁教育深入人心;“阅读之星”评选活动,采用积分量化制,激发了青年们的阅读热情,分享会和文化长廊则成为知识交流的盛宴,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让青年们在知识的滋养下茁壮成长,为未来的实践与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踏浪而行:锻造治黄一线“特种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在实践中摸爬滚打,才能真正掌握治黄本领,跨越工作中的重重“浪浪山”。

“拉练的队伍好壮大,我仿佛感受到了黄河铁军的磅礴气息!”参加专业机动抢险队应急拉练的青年职工感叹道。青年们顶着烈日装填沙石、捆扎柳料,迷彩服后背结出层层盐霜,将书本上的抢险规程转化为肌肉记忆。在黄河调水调沙的关键时期,青年跟随前辈们的脚步,认真学习水位观测、工程巡查等基础工作。白天,他们奔波在黄河岸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夜晚,在灯光下仔细整理数据、撰写报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在一次次与黄河的亲密接触中,青年们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更铸就了担当精神。

除了防汛一线,青年们还通过多种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阅历。徒步十公里河堤开展游学,实地学习工程知识;在兰家管理段淤背区采摘作物,在分工协作中体会团队的力量;在梨花院落里,畅谈治黄新思路……这些实践活动,构建起全方位的实践培养体系,让青年们在泥土的芬芳中,厚植家国情怀,磨砺出坚韧不拔的意志。

破浪乘风:打造智慧治黄“新引擎”

创新是推动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滨开青年在联学共建中拓宽视野,在科技赋能中激发创造活力,努力翻越创新这座“浪浪山”。

青年团队开展“创新先锋研学计划”,带着问题学方法、带着项目学技术、带着任务学管理。创新工作室组织青年骨干赴创新先进单位前沿阵地实地研学,负责人王涌在行前动员会上强调:“青年同志既要保持‘初生牛犊’的锐气,更要培养‘庖丁解牛’的匠心。这次研学不是简单参观,而要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创新养分。”研学后青年总结学习成果,头脑风暴开拓思路,为创新工作夯实基础。

同步深化“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开展与滨州市博物馆的黄河文化联学活动,挖掘千年治黄智慧中的创新基因;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展无人机技术培训,则为青年们打开了科技治黄的新窗口。青年创新活力成为守护母亲河的新质生产力。

回顾过去,滨开青年在学习、实践与创新的道路上,如同电影中的小妖怪一般,勇敢无畏、积极进取。他们从“浪浪山”出发,不断突破自我,在黄河治理的广阔天地里留下了坚实的足迹。他们的青春与黄河安澜紧密相连,他们的奋斗汇聚成推动治黄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未来,滨开青年将继续怀揣梦想,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跨越更多的“浪浪山”,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照亮前行的道路,续写属于他们的精彩篇章。(张芝颖)

编辑:田光 录入:张琳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