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 与黄河对话

——聊城黄河河务局2025年全国科普月活动回眸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9-2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9月2日讯   晨光熹微,朝露未晞,当一群怀揣好奇的身影踏上与黄河对话的旅程,聊城黄河河务局2025年全国科普月活动就此启幕。

这是一场跨越年龄的奔赴,带着新入职职工对未来工作的期许,也揣着青少年们对母亲河的懵懂向往。在“学、看、赏、做”流转间,他们触摸黄河的脉搏,聆听黄河的故事,黄河精神在心底悄然扎根。

学:讲堂上,读懂母亲河的“前世今生”

“你们看,这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当讲师指向地图上那道蜿蜒的“黄丝带”,黄河的故事便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缓缓展开——她携着冰川融水的清冽,穿越青海的草原、四川的峡谷、甘肃的戈壁,途经9个省(自治区)的土地,最终以磅礴之势注入渤海。

23个青少年们的眼睛亮了,仿佛透过地图,看到了那条奔腾不息的大河;23个新入职职工则默默记下,这将是他们要守护一生的“疆域”。

图1

“你们知道,为什么黄河是黄色的吗?”

“我知道。”“我也知道,因为含泥沙量大!”寂静的讲堂因为讲师的提问热闹起来,讲师由此入手,将黄河流域水少沙多、水沙异源等水文特征娓娓道来。随着讲解的不断深入,讲堂中的氛围也变得时而凝重,时而温暖——凝重于母亲河曾面临的重重挑战,温暖于代代黄河人依河而守的坚毅执着。

“大家都知道,洪水是河流中在较短时间内发生的水位明显上升的大流量水流。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洪水又能够分为很多种,有暴雨洪水、暴潮洪水、溃口洪水、冰凌洪水……”

从洪水的危害到防汛的责任,从险情的发现到现代防汛的应急流程,随着黄委首席技师、山东黄河防汛抢险指挥专家吕延昌对防汛抢险知识抽丝剥茧的细细讲解,更让这场学习多了份沉甸甸的责任。

当讲堂即将结束之时,一个孩子举手提问:“我们能为黄河做什么?”——也许,记住今天的感触,就是最好的开始。

看:档案里,触摸聊城与黄河的“千年羁绊”

档案无声,岁月有证。当聊城市档案馆的门扉推开,穿梭于“黄河记忆”专题档案文献展,时光仿佛在这里放慢了脚步。

大河之来,汩汩河水顺着沟渠流淌进农田,滋养出鲁西平原的“鱼米之乡”;大河之患,群众扛着铁锹奔向堤坝的合影里,诉说着“万众一心”的信仰;大河之治,引黄灌溉工程的图纸,见证着黄河与聊城的“双向奔赴”;大河之兴,智慧黄河的建设应用,畅聊着乘“数”而上、“智水”兴水的蝶变之旅……

“原来前辈们是这样守护黄河的,这份责任,我们要接好。”新入职职工任冲驻足在复堤自救的老照片前,看着众人齐心打夯的场景,仿佛悠扬号子声穿透历史而来。

280余件图片、图表、实物等档案文献,从档案史料视角回首黄河过往,讲述着聊城人民与黄河母亲相依相连、休戚与共的历史画卷,展现着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保护黄河、治理黄河的光辉历程和生动实践,刻画出一段段有温度的过往。

图2

一旁,围作一圈用放大镜看着大河长卷的小朋友们正在小声讨论:“黄河竟然这么长,那些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还能保护这么好,好勇敢啊,我以后也要保护黄河。”

档案无言,却让聊城与黄河的羁绊,深深烙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赏:夯号中,听见黄河劳动的“生命回响”

“嗨哟——砸呀!嗨哟——稳呀!”

黄河岸畔,一阵浑厚的号子声突然响起,打破了午后的宁静。几位阳谷黄河河务局夯号队队员手握木柄石夯,随着号子的节奏,将石夯高高举起,再重重砸向地面。“咚咚”的夯击声,像黄河的心跳,震得人心里发烫。

图3

这是黄河夯号,是黄河岸边劳动人民用汗水谱就的歌谣。从前,在筑堤、修坝的工地上,夯号是“指挥棒”,让众人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如今,它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河劳动精神的“活化石”。

夯号队的喊唱时而激昂,时而舒缓,歌词里藏着最朴素的愿望——护河安澜。无论是青少年们还是新入职职工,都被这力量感吸引,纷纷围上前,有的跟着小声哼唱,有的踮着脚看石夯起落。

当夯号队邀请大家体验时,现场瞬间热闹起来。

孩子们有的拉着绳索,跟着号子的节奏用力,有的学着扶夯的姿势,感受石夯落下时的重量。“原来这么多人一起干活,才叫‘团结’!”6岁的李冠熠擦着额头的汗,笑得格外灿烂。

夯号声在大河之滨回荡,那是黄河的回响,也是传承的序章。

做:演训间,接过守护黄河的“接力棒”

当大家抵达本次活动的最后一站——聊城黄河抢险演训基地,这处占地近4000平方米的实操训练区,以更加贴近实际的堤防险情及抢护模型等教学板块,带来了最真切的“实战感”。

图4

“这是铅丝笼,用铅丝编成网,装满石块,能加固堤坝……”早已等候在此的聊城黄河机动抢险队队员手指模型,耐心向大家解释抢险中使用各种“大块头”的原理。

当“家伙桩”的演示开始,大家更是看得入了迷,只见抢险队队员两手上下翻飞,一种种栓法瞬间成型——三星桩三角立基,五子桩五点为基,棋盘桩纵横交错,每一种布置都蕴藏着先辈的智慧。

“可别小看拴桩,它们是黄河的‘守护者’,关键时刻能扛住洪水的冲击。”抢险队队员一席话,让在场的人都肃然起敬,纷纷上前跃跃欲试。

“这是‘三星’桩,家伙绳搭在前面两根桩的外部,两手抓住两桩中间的家伙绳往里带……”队员们仔细讲解,青少年们虽然生疏却仍然努力翻动着近乎与胳膊般粗的麻绳,新入职职工更是认真求教着每种拴法用到的情景。

图5

暑气蒸腾,汗水浸湿了衣衫,却没人停下手里的动作。“以前觉得抢险离自己很远,今天亲手触摸这些工具,才明白‘守护’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新入职职工潘建伦如是说到。

以科普为桥,赴黄河之约。这场与黄河的相遇,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从这里出发,会有更多人带着对黄河的热爱,接过守护的接力棒,让黄河的奔腾之声,在岁月里永远嘹亮;让黄河的精神之光,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前路。(文:关雨萌  房敏  图:简璐晗 杜玉哲)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