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半卷笔未休

——滨城黄河河务局半年工作侧记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9-5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9月5日讯   三伏已过,九夏欲宾秋。

当塞外的第一缕暖风掠过贺兰山阙,沉睡的母亲河便在解冻的轰鸣中苏醒,冰凌化作惊涛拍岸的玉屑,浪花裹挟着汛期的悸动奔涌而下,光阴又匆匆流转半载。这半年的轮回里,滨城黄河河务局以水为笔,在九曲回环的母亲河畔,绘就又一幅徐徐展开的壮美画卷。

图1

以“法”晕染底色

法者,国之重器;治者,民之所系。滨城黄河的高质量发展,恰似一卷未干的水墨长卷,既需要执法利剑,亦离不开普法温情,才能绘就人水和谐发展的壮美图景。

“执法要严,如山岳巍峨。普法要暖,如春风拂面。”滨城黄河河务局始终坚持“执法普法”双轨并进,构建起“执法+普法”的立体治理体系——左手持法治利剑,在跨区域联动中铸就铜墙铁壁;右手执普法软毫,于滩区河岸勾勒法治共识。

3月6日,首届“滨滨有利 河青水兴”联席会在滨城黄河河务局召开,来自高青、滨开、博兴、利津的水政领导及执法业务骨干齐聚一堂,共商跨区域执法大计,共筑法治防线。这个由五家河务局联合建立的跨区域联动执法工作机制,通过定期会商、信息共享、联合演练等机制,突破了以往的行政壁垒,建立了“线索互查、案件联办、执法互助”的全链条协作模式,构建起严密“联动上下游、协同左右岸”的立体执法网络,破解了多年来“各扫门前雪”的治理困境。

图2

“大爷,这是咱黄河保护法的宣传页,上面写明白了咱黄河岸边常见的一些违法违规情况,您啊有时间看看,也给咱宣传宣传……”夏至傍晚,突然响起的喇叭喊话声打断了黄河滩区的阵阵闲聊,引来乘凉市民纷纷驻足。映入市民眼帘的是滨城黄河河务局的“送法入滩区”普法宣传活动。该局创新建立“1+N”联合普法模式,以河务部门为主导,整合司法、水务、环保、综合执法等多方资源,打造普法宣传共同体。通过细致分析近年来滨城黄河河务局高频次水事案件,总结归纳出多种特色宣传方式,针对不同目标人群使用相应的宣传手段与宣传内容,使普法宣传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使普法既有广度,也有深度,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图3

从单打独斗到区域联动,从刚性执法到柔性普法,滨城局在“四乱”图斑核查、美丽河湖创建、普法“九进”等活动中既当“黑脸包公”严格执法,又做“普法使者”春风化雨,让法治既成为黄河治理的硬规矩,更化作群众心中的软约束,为黄河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晕染出“法”的底色。

以“责”凸显色彩

责任如磐,压住浪花起伏;责任如炬,照亮长河上下。在黄河治理的长卷中,责任构成了治黄工作的主轴线,滚滚流淌的黄河水,见证着新一代治黄工作者把责任扛在肩上的使命与担当。

“黄河安危,事关大局,一二一、一二一……”7月8日上午,滨城黄河岸边传来了响亮的口号。这是滨城黄河防汛实战演练的现场。面对汛期与调水调沙重任,该局将防汛责任置于首位,持续强化防汛技能培训与实战化演练水平,以达到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的目的。同时该局在王大夫控导修建防汛抢险基地,通过合理规划展示区和训练区,满足了队伍培养的各种需要,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养成的全链条覆盖,构建起“平时勤练、汛时善战”的防汛铁军培养体系。

图4

未雨绸缪不仅体现在防汛队伍历练上,更体现在工程管理与安全责任落实上。滨城黄河河务局始终坚持“工程是基础,安全是底线”原则,早在年初,该局便根据上级文件指示精神,开展“全覆盖、拉网式、无死角”的汛前工程安全普查,对普查发现的问题建立动态整改台账,严格落实责任和督促整改,实现隐患动态清零,确保工程管理无漏洞。全面推进“六项机制”建设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成果应用,调整优化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体系,形成责任明确、覆盖全面的安全监管网络。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安全检查24次,整改隐患62项,组织消防安全培训及演练1次,切实提升全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同时,该局以水利工程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在工程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在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上严要求,抓准“十四五”规划项目契机,推动工程建设和安全管理再上新台阶,全力打造出安全、优质、高效的治黄工程体系,为黄河长久安澜筑牢根基。

以“技”勾勒河脉

“宁可备而无汛,不可汛而无备。”当千年悬河遇见数字孪生,滨城黄河人以科技为砚,在防汛长卷上挥洒出新时代治黄智慧。

“报告指挥中心,大高控导+3号坝接近漫滩流量,需要修建子堤加高,请求防汛仓库调拨物资。”在滨城黄河河务局组织的防汛实战演练中,抢险队员汇报着现场情况;防汛仓库管理人员根据指挥中心安排,迅速将需要物资明细批量输入防汛仓库智慧平台。“滴滴滴”的提示声迅速充斥仓库,根据响声提示,早已待命的运输人员第一时间冲向编织袋、铁锹等物资位置开始了搬运工作。

图5

这是建设于滨城黄河道旭段的防汛仓库智慧平台应用场景,该平台由前端感知和后台软件两部分构成,包含红外数字人脸AI识别、智慧大屏、RFID盘点机等设施设备,该仓库自落成后,物资清点、出入库以及运用情况产生质的飞跃,防汛物资实现了动态监管,从此“一件一件数物资,翻来覆去找麻绳”的场景也已一去不返。

在防汛仓库的“隔壁”,另一位“空中哨兵”正为黄河安澜保驾护航,这是该局近期完成的无人机起降场,通过与AI算法、监控软件、处理程序等结合共同组成智能监测系统,做到实时回传分析高清影像,使得水位变化监测越发精确,预警响应时间大幅缩短,实现了对险工险段零距离、零时差、零障碍监控。下一步,该系统将结合防汛物资吊运等应用场景,再次为智慧防汛插上“科技翅膀”。

图6

当无人机掠过碧波,当数据划过云端,滨城黄河正完成从“人防”到“技防”的华丽转身。这场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不仅让防汛抢险有了“千里眼”“顺风耳”,更在数字孪生技术中孕育出治黄事业的新质生产力,让千年治黄事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

以“文”描绘意境

在治黄长卷的留白处,“文”是点睛之笔的朱砂。滨城黄河河务局坚持“文化为根,传承为脉”,让滨城黄河与大地漫长对话,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以更加澎湃的姿态书写崭新篇章。

“滨州道旭引黄闸历经五十余载风雨,见证着两岸土地从盐碱荒滩到万亩良田的沧桑巨变……”滨城黄河道旭段的河畔,风光旖旎、绿树成荫,讲解员满怀自豪地引领着暑期来此研学的学生们踏上探索黄河文化的奇妙之旅,从古渡口的岁月变迁,到治黄故事的口口相传,再到滨城黄河文化的历史意义与演变,一座默默屹立的丰碑随着介绍向游客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图7

位于滨城黄河河畔的道旭古渡,拥有厚重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传承,过去苦于没有系统的挖掘与整理,此地虽游人如织却都步履匆匆。针对此类情况,滨城黄河河务局组成文化专班,以弘扬黄河文化为己任,竖起滨城黄河文化挖掘与宣传的大旗。今年来,专班整理发表了道旭古渡相关资料近万字,向百余名游人讲解该处的历史渊源,并在多场宣讲大赛中以道旭古渡的变迁为题,将古渡昔日的繁荣盛景以及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徐徐展开,进一步扩大了黄河文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图8

以道旭古渡的历史文化的挖掘传播为契机,滨城黄河河务局创新“1+N”黄河文化宣传模式,形成以河务部门为轴心,联动教育、媒体等多家单位组织参与,将黄河文化展厅、黄河安澜大道、小街湾、大道王法治广场等文化符号、生态工程、热门景区融为一体,既保留了相应的文化底色,又赋予其时代新韵,使黄河文化不再是抽象而遥远的概念,而是一张“拿得出、叫得响”的特殊名片。

大河汤汤,奋斗不止。从跨区域联动执法到数字孪生黄河建设,从治黄主业到黄河文化传播,滨城治黄事业的每一处笔触都浸润着“人民至上”的底色,每一道墨痕都勾勒着“人水和谐”的愿景。展望未来,滨城黄河河务局将始终保持“赶考”初心,把法治、科技、文化……研磨成墨,为滨城黄河治理长卷写下铿锵注脚。(秦凯扬 耿鹏飞)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