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砺行植绿意 深耕数载筑翠屏

——滨开黄河河务局生态屏障带建设工作纪实​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9-11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9月11日讯    仲夏时节,滨开河岸绿意铺陈,清风拂过堤岸,草木葱茏间尽是生机。

近年来,滨开黄河河务局将生态屏障带建设作为守护黄河安澜的重要抓手,在黄河岸边筑起了一道集防洪保安、生态保护、休闲游憩于一体的绿色屏障。

高位推动,绘就生态蓝图

生态建设,规划先行。生态屏障带建设启动伊始,该局即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机制,让责任分工如精密齿轮般紧密咬合、明确细化。

在此基础上,该局紧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高质量编制《滨开黄河生态廊道建设规划》,积极推动其与省、市两级规划深度融合,构建起“省级规划托底、市级示范引领、本局精准实施”的三级联动体系。如今,滨开黄河沿岸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愈发动人。这里的绿色空间,不仅成为群众休憩放松的天然氧吧,更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植绿护岸,构筑生态防线

黄河岸边的绿意延展,离不开持续的植绿护绿行动。该局紧扣生态需求,以绿化提升工程为抓手、春季植树为重点、专项植草为补充,全方位推进黄河岸线生态屏障带建设。

淤背区绿化提升工程中,该局充分发挥协调联动作用,“河地融合”精心栽种下银杏、海棠等各类苗木约2.16万株。经过不懈努力,“一带两节点”的功能性绿化格局初步形成,成为一道令人瞩目的亮丽风景线。

图1

每年春季,该局提前制定涵盖苗木选型、区域划分、养护责任的全流程方案,从运输保鲜到定植浇水精细把控,确保苗木“栽得下更活得好”。夏季则“因时选种”,在堤坡、坝顶等关键区域补植耐旱耐涝、固土性强的草本植物。这种结合功能规划、季节特性与立体植被搭配的科学思路,摆脱了“为植而植”的局限,让每次植绿都精准对接岸线生态需求,真正实现了“种一片、活一片、护一片”的长效生态价值,为黄河岸边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生态防线。

惠民利民,打造生态乐园

近年来,滨开黄河河务局紧紧扣住地方政策导向,将生态建设与民生福祉深度融合,通过积极争取生态惠民项目支持与资金保障,让绿色发展成果持续、广泛地惠及沿岸群众,切实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图2

建生态屏障不光为了护河,还得让老百姓得实惠。附近兰家村的村民常说:“自从有了问汛黄河文化公园,我们没事就来散步,景色好、空气好,心里真舒坦!”这座公园坐落于兰家险工段,建设中既保留了原有地形地貌与植被的自然本底,又巧妙融入休闲步道、观景平台、科普长廊等便民设施,同时植入黄河治理等文化元素,实现了防洪工程功能性与群众休闲游憩需求的有机统一。

清风园、初心园等各具特色的生态公园串珠成链,形成了“一园一主题、移步皆景观”的滨水画廊。不仅为群众提供了“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休闲娱乐空间,更成为传播黄河文化、弘扬优良传统的重要阵地,让生态惠民的成果真正扎根黄河岸边、浸润群众心间。

多措并举,确保建设成效

为确保生态屏障带建设成效长久保持,该局从技术支撑、制度保障等多维度发力,打出闭环管理组合拳,为生态屏障持续稳定发展筑牢根基。

在技术支撑层面,该局紧扣生态修复实际需求,邀请林业、生态领域专家组建高水平技术顾问团队,创新建立“定期驻场指导+专项问题会诊”服务机制。专家团队深度介入苗木选型、种植规范制定、病虫害防治优化及土壤改良攻关等关键环节,为生态建设全流程提供专业化、精准化技术支撑,从源头保障建设质量。

图3

技术的有效落地离不开制度的坚实护航。该局持续完善生态管护长效机制,构建起“责任到岗、任务到人”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管护区域全覆盖。同时,制定精细化苗木管护规范,明确苗木修剪、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日常管护标准,推动管护工作从“经验化操作”向“标准化运行”转变。通过制度的刚性约束,让生态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生态屏障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长效保障。

从防洪保安到生态惠民,从草木葱茏到文化浸润,滨开黄河河务局正以久久为功的韧劲,让黄河岸边的每一寸绿意都承载着生态保护的初心,每一缕清风都传递着绿色发展的暖意。未来,这份对黄河的守护与耕耘仍将继续,让生态之美与民生之福在长河两岸绵延生长、生生不息。(李娜  丁海洋)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