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9月11日讯 磐石凝结、相拥成坝,矗立汶水600余载,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演进,守护着水利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这便是享有“北方都江堰”“运河之心”美誉的戴村坝。自明朝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肇建后,戴村坝便作为京杭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拦汶蓄水,引汶济运,维系漕运近500年,为沟通南北货运、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立下汗马功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京杭运河的重要水源保证工程,戴村坝在东平湖管理局的精心管护下,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古今传承,跨越数百年的接力守护
翻开历史画卷,沿岁月长河寻根溯源。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奉命疏浚运河。宋礼寻访得民间治水能人白英并采纳了其“引汶济运”的建议,破元代罡城坝,使汶水不再流入洸河,迫使水西行,并在汶水下游大清河东端戴村附近拦河筑坝,遏汶水入小汶河南流,“使趋南旺,以济运道”。在水流湍急、水面宽广的河面上建拦水坝十分艰难,宋礼等人征调大批民夫,动用无数能工巧匠,克服艰难险阻,终于修成了一条长5华里的全桩型土坝,取名戴村坝。戴村坝建成后,漕运能力大幅提升,成为补给京杭大运河水源关键枢纽工程。
图1
此后数百年,治水者接力守护。由于土坝经不住大水冲刷,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开始,逐渐加固成石坝。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总督河道潘季驯将土坝拆除又重筑砌石坝,称“玲珑坝”,并在左右修筑土堤。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汶河发水。次年,尚书舒应龙于泄水口两旁各筑石堰以防冲刷,称“滚水坝”,中间留石滩泄水,称“乱石坝”。至此,形成了滚水坝、乱石坝、玲珑坝三坝连接初具规模的拦河分水工程,后统称该工程为戴村坝。清朝时期,戴村坝的修缮从未中断,据记载,仅明、清两朝就进行了十余次增修和扩建。
近代以来,戴村坝功能转型。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小汶河筑坝堵截,戴村坝失去济运作用,汶河来水全部经戴村坝西流入大清河。如今戴村坝依旧发挥着拦沙缓洪、稳定水势、蓄水灌溉、旅游观光等重要作用。在6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戴村坝在不断的水毁、修复、拆除、改建中饱经沧桑,在古今传承中始终守护一方安澜,成为历代水利人接续奋斗的丰碑。
修旧如旧,戴村古坝重获新生
2001年8月,大汶河洪水主要发源地泰莱山区连降暴雨,山洪从高山上奔流直下,迅猛汇流,激流卷着泥沙,浊浪滚滚,沿着大汶河咆哮着冲向东平湖。据防汛资料记载,大汶河5日内形成两次洪峰,戴村坝站最大洪峰流量2620立方米每秒,入湖洪水近7亿立方米。
图2
8月1日8时,历经580年风雨的古老工程戴村坝中段乱石坝垮塌。重修戴村坝记如是记载:“汶水峰高势猛,大流湍急。8时30分,忽闻河中闷雷巨响,乱石坝段自下而上滑脱,继而墩蛰,溃决130余米。深隐坝基数百年木桩自溃口处鱼跃而出,随洪波急流而下,目击者惊诧而惋惜。之后滚水、玲珑及窦公堤亦遭严重水毁。东平湖管理局举全局之力,奋力抢险,昼夜不息,余坝终以得守。”
2001年汛后,黄河水利委员会批复重修戴村坝。经过反复研究与论证,制定修复方案,即要保持戴村坝工程古迹原貌,保证其防冲御洪强度,又不能破坏原来的工程结构,使得修复难度加大。为此,东平湖管理局调集精兵强将组建项目部,钻机空压机、高压喷射车、大功率电焊机、发电机、挖掘机、装载机、自卸车等十几种施工机械,密布在工地上,采用了定喷、旋喷、混凝土裹护、丝笼防护以及浆砌石、干砌石等十几种复杂工艺,经过两年的紧张施工,古老的戴村坝再现昔日雄风。2003年8月下旬,工程刚完工不久,大汶河洪水如约而至,壮观的激流如飞瀑而下,隆隆的水声在耳边轰鸣,戴村古坝巍然屹立,至今安澜无恙。
以廉为魂,清廉治水精神历久弥新
任何惠及民生的工程必定由廉洁精神铸就,唯有以公心为尺、以清廉为秤,才能经得起历史冲刷与百姓评说。戴村坝除了雄伟壮观的工程构体,其中蕴含的清廉治水精神灿如星辰,光彩夺目。宋礼作为工部尚书,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寻得农民水利家白英携手治河;主持修建戴村坝时经手金银钱粮无数,却丝毫不取,终生简朴,死后家人竟无资财为其安葬。《明史》赞其“一品高官无殓资,清风两袖垂后昆”。白英虽出身微末,却心怀社稷,心系苍生,呕心沥血于水利事业,最终在赴京复命途中呕血而死。正德七年,二人分别被追封为“河神”和“功漕神”,永享后人祭祀。该局创新传播形式,深入挖掘整理宋礼、白英廉洁治河筑坝故事,精心制作成微视频《筑运河之心 树清廉之风》,2024年荣获山东黄河文化宣讲大赛一等奖。
图3
为传承弘扬戴村坝文化遗产中的清廉基因,推进廉洁文化与黄河文化深度融合,该局匠心独运,在所辖戴村坝工程创建戴村坝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基地以戴村坝博物馆为依托,集中展示了宋礼、白英、窦延馨等历史人物的廉洁治河故事;同时聚焦漕运官印、运河石权、铜镜等具有廉洁属性的馆藏展品,阐幽显微,让廉洁理念化作可触摸、可感知的精神力量。戴村坝博物馆里的一纸赞言、一段影像、一件展品,正将古人“以坝为镜、清廉自守”的精神基因,转化为新时代水利人“忠诚干净担当”的行动自觉。2025年戴村坝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入选黄河“廉洁文化线”治黄廉洁阵地名录。
数字赋能,古水文化遗产展新韵
在科技与文化深度交融的时代浪潮中,数字孪生技术正为戴村坝这古老水利文化遗产注入全新生命力。近年来,随着数字孪生黄河建设项目的实施,该局紧跟时代步伐,于2024年5月成立数字孪生创新团队,创建东平湖数字孪生创新工作站为戴村坝进行三维建模,以科技之力叩响古水文化传承之门。
图4
团队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完成大汶河下游数据底板创建任务,对戴村坝工程段 3.56 平方公里河道进行高精度的数据采集,完整复现了大坝的条石肌理、铁榫嵌合结构,以及汶河蜿蜒的河道走势,已接入山东黄河治理文化云展馆。观众轻点屏幕,便能“穿越”六百年时光,近距离观察明代工匠木桩筑坝固若金汤的智慧,感受白英“引汶济运”的治水理念,让古代水利文明突破时空界限,实现“云上游坝”的沉浸式体验。2024年申报的《大汶河下游数字化实景三维模型应用与共享研究》荣获省局科学技术二等奖。
衍生的数字化产品“大汶河下游数字化一张图”通过云平台搭建三维模型地图场景,实现戴村坝下游河道控制流域的一键分享与预览,极大减轻了各级管理部门对河道内地物信息的调查和重复采集工作量。云平台集测量、注记、防汛物料统计、堤防权属线、监控调用等功能于一体,为业务部门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古老的水利遗产在数字时代绽放新韵,持续书写着科技与人文交融的动人篇章。
坝韵法彰,构建法治文化宣传新高地
在世界文化遗产戴村坝的巍巍石堤旁,该局深耕法治文化建设,以古老水利工程为载体,依托戴村坝博物馆的文化底蕴,匠心打造“戴村坝人水法文化苑”。漫步文化苑内,法治景观与水利古韵交相辉映。镌刻着历代治水法典的法治长石巍然屹立,诉说着古人“以法治水”的智慧;蜿蜒的普法长廊串联起宪法知识与水法规章,在曲折通幽间传递法治力量;庄严肃穆的宪法广场上,法治文化浮雕墙以艺术化的表现手法,展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法治进程;白英治水雕塑栩栩如生,凝望着法治基石上镌刻的治水古训,仿佛在向世人讲述跨越时空的法治传承。这些景观将水利工程历史与现代法治精神深度融合,让游客在感受戴村坝数百年文化魅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文化熏陶。
图5
自建成以来,戴村坝人水法文化苑持续释放法治文化宣传效能。每年 “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国家宪法日” 等重要节点,该局都会依托园区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中宣传活动。60支专业宣传队伍、300余人次的积极参与,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愈发浓厚。针对中小学生精心设计的《寻访戴村坝》《运河之心的科技》《腰扣榫结合法-形状的秘密》等研学课程,将水利知识、历史文化与法治教育巧妙结合,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青少年知水、爱水、护水,让法治精神和水利文化在新生代心中生根发芽。凭借卓越的法治文化宣传成效,戴村坝人水法文化苑先后荣获 “黄河水利基层党建示范带党员教育基地”“黄委法治文化示范基地”“山东省法治文化示范基地” 等多项殊荣,成为新时代依法治河管河的生动实践样板。
时光为墨,岁月执笔,在守护戴村坝文化遗产的长卷上,该局以匠心为尺,精心勾勒出一幅华彩篇章。2024年,戴村坝入选水利部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2025年,戴村坝入选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这些荣誉,是时光赠予的勋章,镌刻着历代治水者的智慧结晶,更凝聚着当代守护者的不懈坚守。未来,该局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江河保护治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继续深耕戴村坝工程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通过持续讲好黄河故事,赓续历史文脉,不断扩大“一湖平 万户宁”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让文化的黄河、文化的东平湖更加欣欣向荣。
图6
汶水滔滔,奔流不息;古坝巍巍,屹立不倒。戴村坝这座经历了六百余年风雨的水利奇迹,正以其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创新的文化表达方式,继续书写着人水和谐的新篇章,成为传承中华治水文明和弘扬现代水利精神的重要载体。(高辉)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