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9月12日讯 “蚜虫冒头了,咱们得排查一遍。”梁山管理局司垓管理段养护职工王有辉指尖拂过国槐叶片,当仲夏晨光漫过长堤,蚜虫的斑点,成了东平湖围坝生态诗笺上待修改的字符。
图1
国槐浓荫如盖,海棠青果初结,栾树金蕊摇曳,堤坡绿草连绵,在梁山管理局职工的辛勤劳作下,45千米绿廊正悄然书写东平湖围坝生态蜕变的诗歌。
规划先行:绿色画卷的科学落笔
“海棠花开时,这里入选了‘山东黄河春日赏花地图’。”梁山管理局工程管理科负责人梁奉放指着16千米的东平湖围坝城区段介绍。
在他身后,分段式生态画卷沿堤铺展:北段栾树列阵,羽状复叶筛下流动的光影;中段海棠织锦,春日绽开云霞,秋日垂挂玛瑙;南段国槐擎伞,虬曲枝干撑起十里浓荫;173万平方米护堤地林带沿堤筑起生态屏障。
图2
“一段一景”的精美画卷,令行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这份精心设计遵循三重法则:抗风树种守护防洪安全,土壤墒情决定树种选择,景观协调促使城区段堤防与大运河廊道“隔岸对景”。
防洪工程的生态蝶变始于一份科学蓝图,即梁山管理局精心编制的《工程管理难点三年治理方案》。其后,梁山管理局逐年制定《提升和改变工程面貌计划书》,以桩号为刻度精准布局,“十四五”期间,6万棵新植树株沿着数字沙盘预设的坐标扎下根基,300万平方米围坝堤防草皮护坡也在精细管护中形成青翠屏障,牢牢锁住水土。
重建重管:四季雕琢的绿色年轮
春寒料峭,任庄管理段职工在因去年雷雨大风倒伏的杨树林中抢栽新苗。“守住生态屏障,一棵树都不能少!”段长李瑞的喊声混着夯土声穿透晨雾。
仲夏热浪里,升降车托着司垓管理段职工修剪国槐。“密枝藏虫害,更挡巡查眼,且防剐蹭车,修剪要经常。”苗翠勇自编的打油诗随剪枝声响起,这是护堤人行走在青堤上的即兴吟唱。由于国槐枝叶长势旺盛,影响堤防监控巡查及行人安全,“树木理发”开始纳入日常管护重点事项清单,成为常规动作。
图3
一幕幕场景,是梁山管理局职工精细化护绿管绿的缩影。四季在堤坝上刻下年轮:春风催发植新绿,夏日浇灌兼治虫,秋阳晖下补弱苗,冬雪纷飞剪病枝。
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从春寒陡峭到盛夏光年,日复一日的悉心呵护,他们用最朴素的劳作方式,诠释“精工出精品”的真谛,在堤防上镌刻出绵延的“绿色年轮”,使绿色成为黄河岸边最厚重的底色。
文化长廊:治水工程里的时空交汇
梁山黄河明珠广场文化展厅里,参观者驻足运河船模时询问:“这些漕船当年真能直达京城吗?”
“眼前安民山就是运河漕运的地标。”讲解员徐迎指向湖中青岱,“当年粮船集结地点,就是我们如今守护着的这一方水土!”
梁山黄河明珠广场中,方尖石碑铭刻着军民修堤历史,法治长廊诠释黄河保护法精髓,展板阵列彰显着职工护河护绿丹心。这处完全由职工自主设计的文化地标,作为水文化与水工程融合的典范,已荣膺“山东黄河文化建设示范点”“黄委法治文化示范基地”等多项荣誉,使生态廊道承载起厚重的文化灵魂。
图4
伫立梁山黄河明珠广场向西远望,一艘艘满载的运煤船正驶过千年运河河道。波光粼粼中,梁山港奔忙的钢铁船队,仿佛正与展馆内的漕运古舟隔空对话。黄河的浑厚、运河的悠长,在此与人民治黄的巍巍丰碑交织成流淌的时空交响。
当夕阳为东平湖围坝镀上金边,新修剪的国槐在晚风中轻舞疏枝,司垓退水闸旁一位纳凉的村民感慨:“以前跑土扬尘的大堤,转眼成了遛弯乘凉的公园!”
图5
从单一的防洪工程到融合防洪保障、抢险交通、生态景观功能的生态廊道,东平湖围坝的绿色蜕变,见证着梁山管理局职工的智慧与匠心。
当蜿蜒长堤的生态诗笺在夏风中沙沙翻页,无人机自堤防巡查车顶轻盈腾空,镜头里既有历史沉淀的治黄丰碑,更追踪着向幸福河奔腾而去的绿色未来。(张超)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