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9月16日讯 平静宽阔的河道上方,无人机正低空掠过,精准的镜头捕捉着堤坝的每一处变化;电子档案库内,数据奔腾流淌,为每一段工程赋予鲜活的“数字生命”;防汛会议室中,齐整的项目资料背后,是一场场凝聚智慧的头脑风暴……今年以来,黄河河口管理局以“勤观测+建档案+多储备+频交流+强管理+再复盘”六弦合鸣,全面激活防汛应急管理的全链条效能,让黄河安澜的防线更加坚韧。
科技手段加密观测 巧建航拍“工程档案”
“近期河道流量比较大,要经常打开监控看下义和险工新修坝段的情况,那个地方大溜顶冲,很容易出险。”“今天流凌密度60%了,中午、下午要使用八连控导工程的监控,看下工程坝垛面貌”……“关注工程,看下监控”成了各级防汛人员了解工程运行情况的主要手段之一。
图1
黄河水情、溜势复杂多变,工程出险虽无法准确预料,但有一定规律可循。通过监控强化重点工程部位观测,能够及时发现工程出险、水(凌)毁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是确保工程防洪能力重要途径。截至目前,河口管理局在黄河沿岸关键位置布置了352处监控设备,这些设备24小时不间断值守,工程的任何变化都在它的“法眼”覆盖之下。
除了视频监控,具有高清晰、近距离、多角度、高效率优势的无人机巡查已成为工程观测的“标配”。一双双“空中慧眼”翱翔于黄河工程之上,结合黄河水情、凌情变化,对重点工程的坝体状况、根(坦)石缺失等情况进行全貌拍摄并建立资料档案。通过留存的“影像档案”与实时的工程状况对比,可准确描述和判断损毁程度,实现风险隐患“早发现、早研判、早处置”,也极大地提高了防汛应急项目申报成功率。
通过监控设备和无人机,配合人工巡查成果,为每一处工程、每一处险点建立了详尽的“影像档案”,让工程状况一目了然,为做好防汛工程申报与实施打好了基础。
做好项目“储备” 交流碰撞“火花”
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把工作做在前面。
推进防汛应急项目储备是减轻基层经济压力,夯实防洪能力的重要举措。在强化工程运行观测的基础上,河口管理局围绕抢险、凌毁、水毁等工程损毁情况,储备了一批量级划分细致、程度确需修复、结构科学合理的防汛工程项目库。从接到通知、匆忙准备到提前储备、未雨绸缪,防汛人员把对工程的关注融入到每次检查、调研中,将人工巡查、视频监控、无人机拍摄的工程影像资料按照工程、时间、修复必要性分类,标注了损毁位置、工程量、河势等情况,有效破解了“临阵磨枪”“支撑资料不全”的被动局面,显著提升整体申报速度和成功概率。
图2
“水利部新修订了水利工程系列定额,省局今年修订印发《山东黄河工程抢险报批规定》,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在凌毁项目审查会上,防办副主任庞潜对各县区局的技术骨干嘱咐道。“制度在心、编报有数”,为增强规范编报意识,河口管理局多次组织业务部门学习《黄河水毁修复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山东黄河防汛抢险和应急项目石料管理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及时跟进制度更新情况,还积极参加省局项目管理线上交流会,赴兄弟单位学习项目管理经验,多角度、深层次提升项目管理业务水平。
此外,为切实解决项目申报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提升项目申报水平,河口管理局防办将“头脑风暴”搬进会议室,举办项目申报材料互审活动、现场拍摄技巧交流,通过“思维碰撞”深层次提升项目编报水平,确保每一个项目都科学合理、编制合规。
强化联动管理 复盘稳固效果
防汛应急项目管理不光是防办“一家之事”,打破部门壁垒“握指成拳”才能实现让项目申报精准、实施规范和资料全面。结合河口管理局项目实施情况,河口管理局各级防办紧盯项目申报材料细节,与项目施工、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加强联系,交流项目实施进度,紧盯时间节点,及时向上级报告项目实施进度,随时解决项目存在的问题。同时加强与工管、财务、审计等部门的沟通,强化全过程资金使用、质量监督管理,确保项目材料齐全、合规。
图3
项目验收不是结束,“再复盘”才能够提升进步。把以往防汛应急项目资料拿出来晒一晒、比一比是本年度防办项目管理工作的新举措。各个项目单位将项目实施方案、批复文件、招投标手续、合同协议、资金使用、监理记录、质量检测、竣工验收等全链条、全过程的文档材料,与近期项目、优秀项目进行对比检视,通过自我审查、集中督查的“晒场”,让短板弱项显形,让各单位学习借鉴、提升了整体管理水平。
图4
当无人机掠过大河,扫描的不仅是坝头与备防石的坐标,更在校准守护生命的安全屏障;当资料汇编封存施工日志,存证的不仅是数据,更是防汛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防汛应急项目申报与实施是一场防汛人未雨绸缪、向险而行的工程守护之役,“勤观测+建档案+多储备+频交流+强管理+再复盘”全链条升级则必将防洪工程锻造成江河安澜的永恒盾牌。(张志强 燕玉苓)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