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9月18日讯 安全为基,安澜为要。
近年来,惠民黄河河务局始终将安全生产置于治黄事业发展的突出位置,以水利安全生产“六项机制”为核心抓手,创新构建“责任、科技、文化”三维防控体系,推动安全生产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跨越,从“经验管理”向“精准治理”升级,让“安而不忘危”的警醒融入治黄日常,为黄河惠民段长治久安筑牢“铜墙铁壁”。
责任织网:清单明责,让每个风险点都有人“盯”
“46公里堤防、12处河道整治工程,每个风险源都有专属‘责任清单’。”在惠民黄河河务局安全生产会议上,负责人指着墙上的网格化责任图介绍道。该局以“清单化+网格化”双轮驱动,将安全责任细化到岗、落实到人,形成“一源一清单、一源一管控”的精准格局——从堤防水沟浪窝到电气设备,从巡查路线到整改时限,每项责任都像“铆钉”般牢牢嵌在管理链条上。
每季度,局领导班子都会带队,联合技术骨干、一线职工组成研判组,通过“现场踏查+无人机航拍+数据比对”的方式“扫描”全域风险。2025年汛前,通过无人机影像发现某堤防背河堤坡存在0.5米宽水沟浪窝,对照“隐患位置、影响范围、发生概率、危害程度”四维度标准,迅速判定为“一般风险”,当即交由管理段24小时内回填夯实,全流程跟踪隐患整改销号。“从发现到闭环,全流程可控,这才是责任落地的样子。”参与研判的职工说。
为让“人人当哨兵”落实见效,该局推出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上报3条以上有效隐患的职工,优先参评“安全生产先进个人”;隐患经核实后,奖励将纳入年度评优评先考核范围。2025年上半年,职工主动上报的5处隐患中,1处被升级为“重点关注隐患”,及时掐灭了风险苗头。
如今,“我的岗位我负责”已成为全局共识。
科技赋能:智能站岗,给安全防控装上“千里眼”
“某险工段沿子石松动,15分钟内到场处置!”2025年6月的一个清晨,惠民黄河河务局“惠防汛”平台的警报声打破宁静。通过高清监控锁定隐患点后,指令迅速传到基层管理段,职工带着工具火速赶到,以“科技速度”化解了险情。
这背后,是“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矩阵的支撑:人工巡查每日加密频次、无人机每日巡航覆盖全域、监控点全天候值守,织就一张“空中有巡航、地面有巡查、监控有值守”的立体防线。而自主研发的隐患管理平台更让处置效率“提档加速”——隐患登记后由专人负责派单,整改过程中安排专人跟踪进度,销号前通过线上提交材料、专人人工验收,让“登记-派单-整改-销号”全流程像“流水线”般高效运转。
在涉河安全保障上,“物理+智能”的双重防线更显威力:群众聚集区新增26处警示标牌、34条安全标语;重点危险区域着力推进并落实“四个一”建设,通过人工部署配齐“警示牌、救生圈、救生绳、救生杆”等安全设施,确保每一项防护措施落地见效;高空瞭望设备与语音提示系统联动,发现人员靠近危险区域时,会自动发出“水深危险、请勿靠近”的安全提醒。科技的加持,让安全监管有了“千里眼”“顺风耳”。
文化铸魂:全员共治,让安全意识走进“骨子里”
“油锅起火别浇水,用灭火毯‘盖闷撤’三步走!”在“安全生产月”实训现场,消防教官头戴防火面罩、身披灭火毯,模拟厨房着火场景进行演示,同时细致讲解操作要点。职工们围在一旁专注观看、认真学习,这样的场景在惠民黄河河务局已成常态。

图1
该局以“教、学、练、战”一体化模式培育安全文化:“隐患大找茬”游戏中,大家分组比拼揪出私拉电线、消防通道堵塞等“隐形杀手”;“安全大闯关”活动里,通过“电动车起火”“堤防巡查避险”等案例,把枯燥的规程转化为鲜活的技能。上半年,3场培训覆盖180人次,职工们说:“这样的学习,记得牢、用得上!”
“隐患随手拍”机制更点燃了全员共治的热情。职工们用手机拍下发现的问题,上传到平台即可获得反馈,上半年共征集到23条有效线索。而防溺水应急演练中,从预警发布到队伍集结,从物资调运到险情处置,每个环节都紧扣实战,让“安全第一”从口号变成刻在骨子里的自觉。
从责任清单的“精细管理”到科技防控的“智能升级”,从文化浸润的“润物无声”到全员参与的“同心聚力”,惠民黄河河务局将始终锚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以水利安全生产“六项机制”为抓手,以更严密的责任体系、更智能的防控手段、更深厚的安全文化,持续夯实安全根基,为惠民黄河长治久安注入坚实动能。(李秀华)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
中国政府网
水利部
黄河水利委员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