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守护黄河安澜

——鄄城左营管理段老带新共筑防洪屏障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9-19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9月19日讯   清晨6点,黄河大堤笼罩在一层薄纱般的晨雾中,河水拍打坝基的声音,是杨克球30多年来熟悉的“起床号”。他背着磨得发亮的帆布工具包,手握木柄已包浆的铁锹,脚步沉稳地踏上巡堤路。身形虽微佝偻,每一步却扎实有力,仿佛与脚下的大堤融为一体——在鄄城黄河河务局左营管理段,杨克球被大家称作“定海神针”,有他在,职工们心里就踏实。

“杨队长,今天我跟您学看河势!”新来的大学生姜远收拿着崭新的观测本,快步跟上。杨克球转过身笑了笑,眼角的皱纹刻满岁月痕迹:“好,先跟我走一遍。黄河的脾气,得慢慢摸。”两人行至郭集控导工程观测点,杨克球伸臂指向河道,耐心讲解:“看河势不能光盯水面,要‘望、辨、记’。”他指向远处泛着粼光的河面,“上游来水偏右,主流就往这边靠,坝体右侧要特别留意;再看那片漩涡,是回溜区,泥沙易淤积,要记下来,下次巡查对比变化。”他细细讲解每一种流态,直到姜远收能准确说出主流走向,才满意地点头。

图1

看完河势,两人转到备防石垛旁。杨克球弯腰搬起一块石头,动作稳健,未溅起一点尘土:“小姜,备防石是咱防汛的‘应急粮’,码放有讲究。”他将石头轻放垛顶,指着石缝解释:“要按‘上平下顺、外陡内缓’的规矩来,缝隙用小石子填实,不然雨水渗入,冬天冻融容易松动。”姜远收学搬石头,刚一发力就晃了一下,杨克球连忙扶住:“掌心扣紧石棱,腰脚协同发力,别光用胳膊,容易伤着。”

图2

一上午下来,姜远收手心泛红,汗水顺脸颊淌下。杨克球递来一瓶水:“干治黄这行,就得实打实练。我年轻时也砸过脚、漏过数据,都是慢慢熬出来的。”他随手拾起一块有裂痕的石头,“这种得挑出来单放,汛期挡水易崩,隐患要早排除。”在他的指导下,姜远收逐渐熟练。阳光洒在石垛上,映出一道坚实“石墙”,静守堤岸。

回到管理段,杨克球又带姜远收走进工器具房,搬出背负式打草机:“堤上草皮就靠它,不仅要会用,还得会修。”他揭开护罩,露出打草绳:“这是‘心脏’,每次用完都得检查。绳头磨得太细,下次准断,要及时换。”他演示穿绳步骤:“从孔穿入,绕转轮三圈,留十厘米绳头,太长易甩脱,太短启动就磨没。”姜远收试穿时缠反了方向,杨克球握着他的手慢慢调整:“顺着纹路走,你看,这样是不是顺了?”缠好绳,他又教检查机油:“机油保持在刻度线中间最佳,太少伤机器,太多易漏——跟自行车上油一样,要恰到好处。”姜远收手上沾了油污,杨克球递过纸巾:“干这行,手上不沾点油,不算真懂活。”

图3

随后他们来到后院的责任田,十亩花生绿意盎然。杨克球蹲下身,拨开一簇叶片:“看虫要趁太阳足,虫子都躲叶背。你看这片背面,白粉斑是叶斑病,用多菌灵;茎秆上蛀孔是蛴螬,得辛硫磷灌根。”姜远收细看,叶背果然布满白点,茎上有米粒大的孔。“防治要‘三早’——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理。”杨克球从工具包掏出小瓶,“这是我配的辣椒水,喷叶驱蚜虫,环保又管用。”他往喷雾器倒半盖,加水摇匀递给姜远收,“你喷这垄,我喷那垄,边喷边翻叶检查。”姜远收刚喷两下,就被杨克球叫住:“喷头别太近伤叶,也别太远浪费药。斜45度,让药液均匀落叶背。”他边说边示范,药液呈扇形洒下,带着淡淡辣味。姜远收调整角度,见药液附上叶背,几只蚜虫触药即蜷。“杨队长,真灵!”他兴奋喊道。杨克球抹了把汗笑道:“治虫和治水一样,得摸透习性。”

图4

如今年近60的杨克球,头发已白大半,但每天巡堤的脚步从未停歇。他将几十年的巡堤、维修经验倾囊相授,手把手教给姜远收等年轻人:“我守了大堤30年,将来得靠你们接棒——黄河的事,要一代传一代。”夕阳下,一老一少的身影映在大堤上,宛如两棵并肩的树,在人生的交界点完成接力。河水静静流淌,承载着杨克球这般基层治黄人的坚守与担当,奔涌向前。而那“定海神针”的精神,也如堤上草籽,在年轻一代心中悄悄扎根。(张灿  郭永昌  李志生)

编辑:田光 录入:徐文彪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