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9月22日讯 从春和景明到岁物丰成,时序轮转之间,齐河黄河风光旖旎,生机盎然。比自然景致更动人的,是这片土地上日夜不息、奋楫笃行的奋斗实践。今日的齐河黄河,处处迸发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图1
生态筑基,绘就绿色发展新图景
近年来,齐河黄河河务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生态底色日益亮丽。该局连续多年组织干部职工开展植树绿化,累计栽植各类树木近230万株,显著改善了沿黄生态环境,逐步构建起集临河防浪林、堤顶行道林、淤背区适生林、背河护堤林于一体的生态防护体系。
图片2
在推进绿化的同时,该局多措并举强化林木管护,着力提高林木种植成效。将林木管理纳入日常工程巡查范围,针对高温干旱天气,实施精准灌溉,保障林木水分供给。与山东农业大学、林科院等科研机构建立技术指导长期合作机制,邀请专家实地指导,对白蜡、柳树、杨树等开展病虫害防治,并对银杏进行复壮处理,有效遏制病虫害蔓延。科学推进树木更新,集中清理老化林木并及时补植新苗,2025年争取到地方林业补贴28.7万元。通过精细化管理与科学育苗,不仅降低了成本,更显著提升了生态与经济效益。
土地增效,拓展多元发展新路径
该局以发展“一段一品”为抓手,精耕“方寸之地”,全力做好土地文章,积极探索增收新路径。由主要负责人带队,组织考察组赴兄弟单位、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及大型药材种植基地调研,深入学习选育栽培、产品加工、市场销售等全产业链运作经验。立足齐河黄河实际,重点推进适宜的中草药种植项目落地。2025年,合作开展淤背区林下种植与养殖350余亩,自营种植留兰香30余亩、艾草80亩,进一步拓展土地增值空间。
图片3
为全面提升土地资源管理效能,该局成立由工程管理、经济发展、施工养护等多职能的土地管理工作专班,通过分工协作、集约管理,有效增强了土地资源管理的协同性和整体效率。该局历时两个月完成土地测绘和资源调查工作,进一步摸清土地资源现状,并建成动态管理数据库,实现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精准管控。
在加强日常管护方面,持续推进淤背区精细化管理,组织开展专项除草行动。针对大面积高秆杂草,采用打草机高效清理;对机械难以进入的边角区域,使用背负式打草机补充作业,实现全面覆盖。结合杂草生长周期与特性,科学制定施药方案,提升除草精准性与持久性,全力维护工程区域良好面貌。
河地融合,书写景美人和新篇章
秋日的黄河,宁静而壮美。行走在齐河黄河大堤,一座座文化广场与生态景观错落有致,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
图片4
齐河黄河河务局持续推进文化阵地建设,建成南坦“红心一号”文化广场、阴河法治文化广场、红心廉洁教育基地等13处文化站点。2024年该局争取地方资金建成全长62.4公里的“黄河入海”主题廊道,如一条丝带串联沿线文化资源,显著提升区域生态颜值与文化内涵。位于“两河牵手”渠首的马集第一驿站,集黄河风光、主题广场于一体,白墙青瓦、古韵悠然的建筑群吸引着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傍晚时分的“红心一号”文化广场,群众载歌载舞,欢声笑语,洋溢着热烈祥和的生活气息。
图片5
在文化与生态双重赋能下,齐河黄河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与日俱增。百车自驾巡游、山东省第三届自行车黄河挑战赛相继举办,乡村音乐节也在潘庄险工精彩上演。
图片6
“家门口就是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不仅能观赏到自然风光,还能感受到人文风情,生活越过越有盼头了。”谈起如今的居住环境,沿黄群众的幸福感溢于言表。
风帆正满,奋楫者先。当下的齐河黄河,正以奋斗为笔、以实干为墨,绘就一幅生态与经济协同共生的崭新画卷。(马芳)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