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闸新生

山东黄河河务局门户网站 时间:2025-9-23 来源:本站原创

本站9月23日讯   闸立黄河边,水润两岸魂。滨州道旭引黄闸历经五十余载风雨,见证着两岸土地从盐碱荒滩到万亩良田的沧桑巨变。

虹吸初啼

道旭灌区的前身是1956年兴建的大道王灌区,当时的建设者们在黄河大堤上凿开通道,内径0.9米的虹吸管如三条卧龙,将浑浊的河水引入干涸的土地。 然而,无尽的泥沙让这场探索很快陷入困境——“大引大灌”的粗放模式导致地下水位飙升,造成内涝,形成次生盐碱。

图:大道王虹吸管

十年蛰伏后,1966年的道旭险工迎来新生,引水工程在道旭险工9号坝落成,三根虹吸管以更谦卑的姿态重新“叩问”黄河,这一次,治水者懂得了“灌排并重”的智慧,让黄河水成为洗盐压碱的生态使者。试种的水稻在盐碱地上抽穗扬花,稻花飘香的景象,正是治水者们用智慧写下的第一首丰收诗。

图:原道旭虹吸管及配套工程

老闸春秋

1969年的春天,黄河大堤上号子震天响,1511名民工肩扛手抬,历时四个月筑起一联三孔的钢筋砼箱式涵洞。闸门开启的那一刻,黄河水奔腾而出,流向万亩土地。

图:道旭老闸

在闸门开启的轰鸣声中,粗沙用于淤背固堤,细沙被引去改土造田,清水入渠灌溉,尾水则补给河湖。善加引导,泥沙亦可成沃土,洪流亦能化甘霖。到1982年,人们在灌区造田1.4万亩,申家大队(滨州市高新区小营办事处)的粮食亩产更突破千斤大关。这些数字背后,是治水者用脚步丈量出的生态智慧,他们让黄河水在沉沙池中沉淀、在田地里澄澈,最终回归自然,唱响生命的循环礼赞。

新闸焕彩

后来,黄河河床逐年抬高,老闸已无法满足引水需求。1988年冬,新闸建设的号角吹响,新一代建设者在机械轰鸣中重塑闸身。经过7个月的会战,构筑起一联二孔的现代化闸体。

图1

新闸带来的不仅是工程升级,更是灌区的生态蝶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道旭灌区先后实施恢复改建、节水配套改造等工程,防渗衬砌干渠28.7公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65。如今的灌区里,自动化闸门控制室取代了传统的螺杆启闭机,数字化监控系统让水流调度精准到秒。曾经的盐碱地已变身“吨粮田”,干渠两岸的生态林带如绿色长城,守护着这片被黄河水滋养的土地。

水韵流长

黄河汤汤,润泽千载。

道旭引黄闸所带来的效益让人眼前一亮:有效改善了1.1万公顷土地的灌溉条件,成为粮食丰收的坚实后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骨干灌排水工程设施配套率、完好率达到90%以上,美化生活环境,群众幸福指数得到提升。

图:现道旭引黄闸

看那渠水奔流处,万亩良田展新颜,听那闸机启闭声,生态屏障筑梦圆。从虹吸管引水的初试啼声,到新老闸接力的澎湃乐章;从盐碱荒滩的沧桑往事,到效益递增的丰收图景,它不仅是一座水利工程,更是一代代黄河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而今,站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潮头,管理者肩负新的使命,创新开展“引黄调蓄+生态补水”的治黄实践,奋勇攀登治黄事业的新高峰。(刘瑞晗 孙潇)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