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9月23日讯 大河奔流,谱写千秋史诗;长堤永固,守护岁岁安澜。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东平湖作为黄河下游的重要蓄滞洪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枢纽和京杭大运河复航关键节点,其意义远超一域,实为国之重器。
图1
肩负着特殊使命的东平湖管理局,以践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为己任,在护安澜、筑屏障、严执法三线战场上同步发力,书写出新时代治黄事业的生动篇章。
御洪保安,守河湖无恙
水,至柔至刚。如母亲般温柔滋养大地,亦能在瞬间吞没整座村庄。
位于黄河下游“咽喉”地带的东平湖,承担分滞黄河洪水和调蓄大汶河洪水的双重任务。在这片广袤的冲积平原上,它是守护黄河安澜的“王牌”工程。
近年来,流域内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强降雨过程更具突发性、极端性和不确定性,大汶河来水迅猛,东平湖水位屡屡逼近甚至超过警戒线,调度窗口期极短,防汛工作面临空前挑战。
面对严峻形势,东平湖管理局牢记“洪水风险依然是流域的最大威胁”的谆谆告诫,坚决扛起守护水安全政治责任。
责任落地,事业方兴。东平湖管理局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推动市县两级政府出台黄河防汛职责文件,层层压实责任,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清晰分工。
图:大汶河戴村坝洪峰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十四五”期间,东平湖管理局精准落实防汛措施,编制修订预案22次,完善16项管理制度,创新制作“河湖防汛布防图”,严格开展河势查勘和工程安全普查,实现风险动态清零。每年调整组建1支100人的黄河专业抢险队、2支各50人的武警抢险队,强化业务培训,提升实战本领。签订38份代储协议,达成718台套机械租赁意向,构建“国家储备、社会号料、群众备料”相结合的多元物资保障网络。
河地防汛抢险协同演练更加紧密。与地方各级政府联合开展防汛抢险实战演练16次、迁安救护演练10次,累计覆盖沿黄沿湖乡镇民兵抢险队、企业抢险队等2400余人,确保关键时刻抢险队伍“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
曾几何时,大汶河雨情、水情如“雾里看花”。大汶河作为黄河下游最大支流,其上中游5000多座水库塘坝分属不同地市的不同管理单位,调度信息不透明,东平湖防洪调度一度陷入被动。
面对难题,东平湖管理局多次赴济南、泰安、济宁三市实地调研,推动建立大汶河雨水情信息共享机制和大汶河上中游水库、拦河闸坝联合调度信息共享机制,有效补齐流域防汛信息化短板,大幅提升洪水预报预警的精准度和时效性,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关键转变。
2021年,黄河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秋汛洪水,大河上下全面告急。9月下旬,连绵暴雨汇聚成滚滚洪流,东平湖东、西两线洪峰肆虐,“黄”“汶”遭遇,东平湖腹背受敌。
图:八里湾泄洪闸南排
危难时刻,方显“王牌”担当。东平湖管理局充分利用黄河大流量期间“窗口期”,一厘米一厘米调度、一立方米一立方米泄洪,尽可能增大北排流量。“拦”“蓄”“送”“排”多种措施齐头并进,全力降低老湖水位。600多个小时轮流值守,2000多条雨水情信息分析演算,431余孔次闸门精细调度……经过近一个月的调蓄、奋战、坚守,东平湖老湖水位降至警戒水位以下,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取得圆满胜利。
河湖安澜无虞,万家灯火璀璨。“十四五”期间,东平湖管理局始终心怀“国之大者”,有力应对黄河下游大流量洪水过程10次、大汶河流域洪水过程25次,确保黄河、东平湖平稳度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固本兴利,塑防洪屏障
东平黄河岸边,雄伟的石洼分洪闸横亘南北,历岁月而愈显坚卓,无言见证着治黄事业的传承与变迁。
这座“山东黄河第一闸”,不仅是防洪调度关键枢纽,更是守护两岸安宁的“中流砥柱”。
河湖安澜,离不开防洪工程铸造的钢铁长城。“十四五”期间,东平湖管理局积极配合推进黄河流域防洪规划修编及东平湖综合治理提升等多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持续强化工程体系建设。
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山东段)国那里闸工程、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山东段)施工第二标段两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东平湖蓄滞洪区防洪工程、黄河下游防洪工程顺利通过黄委验收。东平湖防洪工程持续完善,固若金汤。
图:二级湖堤水毁修复项目完工图
初秋时节,东平湖二级湖堤宛若一道巍然横卧的巨龙,静静环绕着万顷碧波,形成一幅水天相接的壮阔画卷。东平湖工程壮美,种类繁多。黄堤、湖堤、黄湖两用堤,进湖闸、出湖闸、防倒灌闸,几乎涵盖黄河下游所有直管工程。点多面广,加之基础薄弱,东平湖工程管理曾一度处于低水平状态。
从面貌落后到捷报频传,东平湖管理局下大力气推进工程管理提档升级。2021年,印发《东平湖管理局工程管理“十四五”工作意见和2021年工程管理工作要点》,决心开展全面提升。通过采取“一局一策”、稳中求进、重点突破等方式,工程管理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效:汶上管理局成功创建国家级水管单位,3处工程入选黄委“示范工程”,6处工程认定水利部标准化管理工程,9处工程认定为黄委标准化管理工程,73处工程认定为山东黄河标准化管理工程。
工程管理实现华丽蜕变的同时,东平湖管理局加快推进科技赋能与智慧化转型。建成包含323处视频监控、26架无人机、27套远程会商系统的“三个全覆盖”感知网,通过提升无人机装备、完善观测监控网、维护网络传输设备,形成“天空地人”立体化综合智能巡查体系。16个基层段所全面通过“两化建设”验收,“治黄新一线”成效显著。
从治河走向“智”河,科技创新如火如荼。东平湖管理局全面推进数字孪生东平湖蓄滞洪区建设,完成戴村坝更高精度三维实景模型,构建大汶河下游30公里河道实景三维模型和数字一张图,通过高精度数据处理和分析,实现量化方案、驱动决策、节省时间的多重效果。
图:汶上管理局东平湖围坝工程深秋红枫美景
绿荫掩长堤,碧水映新颜。“十四五”期间,东平湖管理局大力推进生态屏障带建设,累计植树15.57万余株,实现工程管理范围内淤背区绿化全覆盖。一道生机勃勃的绿色屏障,成为守护防洪工程安全运行的坚实臂膀。此外,深度融合地方资源优势,合力推动东平湖环湖生态隔离带、生态廊道等多个生态建设项目落地生花,为泰安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贡献东平湖力量。
2023年12月,梁山县“河和之契”风景道、东平县黄河国家风景道成功入选黄河国家风景道(山东)典型段。昔日单调的防洪工程不仅蜕变为“四季有景、文化流淌”的生态画廊,更成为辐射周边、生动展现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发展成果的靓丽窗口。
以法之力,护碧水长流
石坝铁闸,铸就抵御洪水的钢铁长城;法治之力,构筑守护河湖安澜的制度屏障。
加强水利法治建设,是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坚实保障,更是破解流域水问题,护航河湖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东平湖管理局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以“八五”普法规划为蓝图,在这片水域上演一场法治润河湖的深刻变革。
如何让法治力量深入人心?东平湖管理局的答案是让法律“活起来”。精心培育“一湖平 万户宁”法治文化品牌,将厚重的黄河文化与现代法治理念巧妙融合,加强阵地建设与品牌打造,推动普法工作遍地开花,结出累累硕果。
图:河地联合启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主题宣传
从法律条文走向群众生活,一大批接地气的法治文艺作品层出不穷。“禾禾说法”系列普法动漫是东平湖管理局打造的典型宣传作品,在“人·水·法”全国水利法治短视频作品征集活动中荣获一等奖1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2个。利用非遗文化“端鼓腔”跨界演绎《俺是普法宣传员》,运用传统曲艺“莲花落”以说唱形式传播水法规,创作快板《法护黄河》等。同时,剪纸、彩绘、诗歌、书画等黄河特色作品走进大众视野,既有乡土气息又有普法热度,让法治甘霖润泽千家万户。
景中有法、法景交融。东平湖管理局精心打造沿湖、沿黄流域法治文化带,赋予秀美风光深厚的法治文化底蕴。戴村坝人水法文化、梁山黄河明珠广场、汶上同心园法治阵地、梁山黄河先锋广场等普法场所多点开花,成为最受群众欢迎的法治文化前沿阵地。
坚持普治并举,打造“以案释法”品牌,典型案例依法解决的过程成为全民普法的“公开课”。例如,1个案例入选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司法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十起典型案例;1个案例入选2024年水利部河湖库“清四乱”典型案例;1个案例被列为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惩处盗采矿产资源犯罪典型案例;1个案例被列为2023年最高检和水利部联合发布检察监督与水行政执法协同保护黄河水安全典型案例;1个案例入选2025年最高检、水利部联合发布十起检察监督与水行政执法协同推进黄河大保护典型案例。这些充分展现了东平湖管理局的水行政执法成效,也折射出河湖执法监管机制创新取得的实质性突破。
东平湖水域面积广阔,岸线情况复杂,水行政执法面临诸多挑战。
东平湖管理局深入践行“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战略要求,不断推深做实水行政执法跨区域联动、跨部门联合、与刑事司法衔接、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四项机制”。建立2个“环境资源黄河巡回法庭”、2个“黄河生态司法修复基地”,成立东平湖保护检察工作室、黄河生态保护公益诉讼联络站,形成跨部门、跨区域、多层级的“多元共治”生态保护新格局。
联合地方水利、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商讨解决流域治理难题,实现黄河保护治理从“独唱”到“合唱”的转变,构建源头预防、过程管控、末端治理的有力闭环。
数字见证执法力度。“十四五”期间,东平湖管理局先后开展防汛保安、非法采砂、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排查整治等8个专项执法行动,扎实推进“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累计开展日常河道巡查3236次、巡查里程32.78万公里,共制止、查处各类水事违法行为184起,成为维系河湖健康生命的坚强保障。
在全力夯实主责主业的同时,东平湖管理局坚持全局谋划、统筹推进,以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创建黄委先锋党支部5个、山东黄河过硬党支部21个,多个案例和单位荣获黄委、山东省表彰;大力推进幸福单位建设,打造优秀“五型”段所17个、职工满意食堂21个,2个基层单位喜迁办公新址,职工“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深耕文化赋能,打造“一湖平 万户宁”文化品牌,出版2本治黄文化图书,戴村坝、石洼分洪闸、黄河东银铁路银山车站旧址(黄河东银铁路文化展馆)入选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实现党建工作、业务发展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为河湖安澜、职工幸福注入源源不断的坚实力量。
图:黄河东银铁路文化展馆
大河东去,岁月流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东平湖管理局将继续奋力书写东平湖保护治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让“一湖平 万户宁”成为国家“江河战略”最生动、最贴切、最具象的注脚。(王新茹)
编辑:田光 录入:李璐 审核:陈宁